的思想,对载沣这样的新一代八旗子弟来讲,实在是接受不了,因此他还得启用新派人物,康梁其实是他在洋务派之外,不得已的选择。
有载沣在背后支持,当政这一年以来,康梁集团地位稳定下来,拉拢到了足够的盟友,因此对杨潮的需求就不高了。
以前让杨潮留在山东,那是为了让杨潮掌握军队,对抗洋务派的压力,康梁还怕在他们地位没有稳固之前,就被掌握军权的洋务派给算计呢,这一年多来洋务派非常老实,一切争斗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洋务派的北洋大军也都分散到了关外,直隶只有一镇新军,而朝廷手里的八旗新军却有四镇,怎么看自己都占优。
而杨潮又跳的太欢,这一年多来,在山东又是引进外资,又是修铁路,最关键是培植党羽,救灾中他们的富强党上蹿下跳,博取了大大的名声。
出于防范于未然也好,出于未雨绸缪也好,康梁和皇帝都觉得,把杨潮放在地方不妥,权力太大了。
其实何止是杨潮,所有的地方督抚权力都太大了,一个个都拥有财权、政权甚至军权,把这一个个督抚看成一个小国家都没有不合适的。
康梁集团进入朝堂之后,处于拉拢地方的目的,一开始还大大让渡了税收分配给地方,变相的增强了地方的财政力量,地方督抚比之前更强大。
因此约束地方权力,将权力收归朝廷,这一点上康梁集团跟皇族非常契合,康梁也已经开始在着手准备了,他们选择的方式是立宪。
洋务派也折腾了几年立宪,派出了考察人员,但是最终却都跟皇族势力无法达成一致,延宕至今,康梁集团上台后,他们也打着立宪的旗号,而且推翻了洋务派做的那些准备,因为那是洋务派的立宪,不是他们的政绩。
康梁重起炉灶另开张,也派出考察团队,考察了一圈,上次载振他们做飞艇出去,就有这个使命,这些都是花架子,洋务派的宪法条纹都出来了,无非就是照抄日本宪法罢了。
纵观全球,也就是日本宪法皇帝权力最大,而且所有人都认为,中日同文同种,国情近似,最值得借鉴。
但就是这个日本宪法,皇族也不是很满意,康梁集团也因此产生了冲突。
“要想立宪,需先改组内阁,为立宪做准备!”
康梁集团最近在推动改组内阁事宜,显然他们对权力被张之洞的洋务派瓜分,甚至隐隐比他们势力更大,还是不满意的,想通过改组内阁,将这些人排挤出去。
朝仪好几次,议会讨论好多回,但是意见都很难统一,议会是空架子,其实就是地方督抚的传声筒。
其实大家不同意的不是改组内阁,而是谁进入内阁,载沣跟康有为这个礼部尚书划拉了一通,搞出了一个以皇族为主的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康有为、杨潮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十部,以梁启超、世铎、溥伦、载泽、载涛、载洵、绍昌、载振、盛宣怀、寿耆分任各部大臣。
这份名单中有什么问题?
连皇族过多都不算问题,问题是没有了张之洞的位置!
张之洞去哪里了?
康有为正在力劝张之洞让出内阁总理,他忽悠张之洞让他去当议会议长,告诉张之洞,在国外议长可是除了君主、正副总理的第四把手。
张之洞虽然没有李鸿章那么奸猾,没有袁世凯那么阴险,但是他可不是笨蛋,康保皇这一套岂能把他忽悠了,自己好好的内阁总理当着,重权在握,怎么可能放弃。
别说张之洞不答应,梁启超都不答应。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