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去。苏孝贤担心儿子的脾性难以驾驭,便只得写信去千叮咛万嘱咐,劝他不要和亲戚闹翻了,免得彼此撕破脸皮,日后不好见面,信上说什么:“童一吾儿如晤:汝千里辞家求学,寄人篱下,诚属无奈。日常生活,宜稍加留意,近惊悉汝舅父舅母品行败坏,竟怂恿髫龄小童挑衅吾儿,然汝舅父舅母固然可恨,汝亦宜力避双方冲突,熟知世故人情关系,毋须为父多言!至于损伤、花费一事,将来清算!汝须谨记:想当初,吾家人口膨满,食不果腹,如非洲之难民,艰难度日。然汝舅父舅母不嫌弃吾家酸窘贫寒,尚念亲戚情分旧恩,代为照看,期许三年。吾家至今心存感念。如今三年既满,汝须忍辱负重。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大抵如此。此次书信籍用古文,乃事出有因:新潮电话虽已普及,然吾欲锻炼汝之书信能力。倭国人扬言:报纸书信将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于寰宇内毁灭。汝若回信,可仿古文回之。”说起家里人多这件事,苏孝贤就感慨颇多,幸亏他早期夭折掉了一个孩子,不然家累更是繁重。如今中国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国民永远是摩肩接踵。据说上帝在惩罚人类的时候,刻意诅咒土地,让人类即使劳动,也难以维持生存。其实用不着这么做的,只要人口达到一定数量,他们自然就会通过战争这个手段来减少。就像苏童一住在亲戚家里,就是一个例子。
苏童一收到父亲这封来信,写得半文半白,非驴非马的,让人看得也是似懂非懂。看了大半天,才终于弄懂了父亲字面下的意思:暂时还不会接他回去,要他继续留在舅父家里,忍受屈辱。苏童一在这里,是一时三刻也待不下去了,忙写信回去痛斥父亲的无能:“父亲大人膝下:谨遵训诲。儿于舅家闹事之一节,尚望大人宽恕。舅家一窝,狗彘不若,调三斡四。一贯以势利之眼光待人,欺侮汝儿年幼,势单力薄,人微言轻。如今矛盾既起,恐长此以往,终非久安良策。近一年来,更是狼烟四起,犹若噩梦缠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若意欲汝儿忍辱苟且,难若登天!昔孟母三迁、陈平辞家、老子隐归,皆因环境不顺意所致也。尚望大人体察儿情,解儿倒悬。孩儿不胜感激之情!”苏童一把本该撒在舅父舅母身上的气,都转嫁给了父亲。把这封信寄出去后,自己心事也了,反倒觉得一无挂碍似的,可以照旧生存。苏孝贤那边收到儿子的回信后,便觉得这孩子早晚都成大器,纵观整篇都是用古文写成的,文笔老练,文理缜密,大有青出于蓝之势,深感欣慰。可是他的耳朵里,好像听到儿子在千里之外的呼喊求救声,心肠软了下来,决定打电话安慰儿子道:“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你舅父舅母固然心狠手辣,但毕竟也管了你三年,膳宿一切都花费不少,咱们家好意思恩将仇报么?”苏童一本想说:“他们的嗟来之食,不吃也罢!”可是碍于情面,只得说:“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您总不能让我一辈子这样抬不起头来吧?而且,您也总不能让我一辈子都把奖状都贴在他们家!”苏孝贤也感觉自己委屈了儿子,大有吕不韦瞧嬴政给别人家光耀门楣的痛楚。可是家境不好,他根本就不敢贸然前去接回儿子。为使儿子能够安心受辱,他决愿将事情的整个原委和盘托出,便说家里的生意经营损失惨重,时刻都处于竭蹶状态。希望儿子能够通情达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苏童一也在电话里,倾吐了自己对哥哥姐姐的羡慕之情,还说自己不能在父亲膝前尽孝,深以为憾。苏孝贤听得欣慰道:“你能有这份孝心,我很感动!哪怕来世轮到我给你做儿子,我都愿意。”苏童一听了这句话,很是震惊:“爸爸,您这话严重了!也许,我上辈子也对您说过这样的话。”于是父子俩在电话里哈哈大笑起来。母亲在旁听后,也学瞽者众笑亦笑。既然这样,苏童一就祝愿父亲生意提前兴隆起来。苏孝贤嘴上也说:“会的!会的!你真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