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竞相争霸。
在圣夏大陆的核心地区,即人族的最大一族汉族的聚居地—中原地区有时都同时建立了好几个政权。
各方势力逐鹿中原,争霸不休,有时三足鼎立,有时南北对峙,有时四分五裂,还好隋国此时吞并整合了南北朝,统一了中原,但中原周边高国、突国、辽国、夏国、金国、蒙国、蕃国七国环峙,形势险恶,号称“七星连珠”。
老苍头他们还给张羽细数了三国以来封圣的名人。
三国时期,有曹操凭借其在文、政、军上三位一体的才气获封半圣。
其二子曹丕、曹植均获封半圣。
父子三人创造了“一门三圣”的神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与曹操同时代的还有诸葛亮、司马懿获封半圣。
两晋时期,有谢安凭借淝水之战的军功和才气获封半圣。
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凭借“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封半圣。
有陶渊明凭独创田园诗封半圣。
而创造山水诗的谢灵运只获封文宗。
有范缜以《神灭论》封文宗。
有竹林社“竹林七贤“,七人创造了一天之内同封文宗的文坛佳话。
但是,没有唐宋诗词所创造出来的人族封圣高峰!
没有陈子昂,没有“初唐四杰”!
没有“李杜”(李白、杜甫),没有白居易,没有“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更没有“唐宋八大家”!
也没有程朱理学,没有王阳明!没有元曲和明清小说!
同时,张羽还发现圣夏大陆人族自春秋战国时代因诸子百家争鸣而人才辈出、才气鼎盛,创造出人族封圣高峰外,后期至今人才凋零,才气较为枯竭衰弱。
不仅封半圣者寥寥,就连封亚圣者至今尚无一人。
圣夏大陆人族才气为何在春秋战国之后的时代变得衰弱稀薄,究其原因还是与秦朝始皇帝的焚书坑儒的错误行为有莫大关系。
秦始皇以征伐讨战起家,统一六国,重军功战事,轻文人儒生及百家学术。且其残暴虐民,杀戮深重,早就为天下儒生所不满,非议纷纷,积怨良多。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后秦始皇又因炼丹修仙、追求长生不老、不死不灭遭儒生方士抨击,怒而坑杀儒生方士四百六十余人。即为所谓的“坑儒”。
是时除在朝为官的儒生以外,圣夏大陆人族儒生菁华几被一网打尽,人族才气降到冰点。
西汉因著作《史记》获封半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李斯建议“焚书”的原话:“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儒林列传》也有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西汉末,孔圣世家后起之秀,孔子十世孙孔安国在《〈尚书〉序》中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秦始皇此举引来天怒人怨,人族中人几欲怀疑其为妖族化身,意在捣毁人族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