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分区整理。储物间原本堆放杂乱,药品和维修工具混在一起,紧急情况下容易拿错。我拿起白板,画出整个区域布局图,用不同颜色标记五大类物资:蓝色为饮水,红色为食物,绿色为医疗,黄色为能源,黑色为工具。
苏瑶补充了药品的储存要求。抗生素必须低温保存,止血粉避光防潮,肾上腺素注射剂单独上锁。她在每个类别下加了备注,字迹清晰。
我们三人一起搬运。箱子沉重,来回穿梭了十几趟。有人负责拆封,有人贴标,有人归位。苏晨在每箱底部装上了滑轮,推拉顺畅。最后一批医疗包放进冷藏柜时,他顺手关严了门缝,还用手压了压橡胶条。
“密封没问题。”他说。
我走到白板前,最后核对一遍总清单。饮用水存量支撑一百二十天,压缩食品九十天,加上后期可调配的营养膏,能延至一百五十天。柴油足够发电机运行四十五天,若启用节能模式,可达六十天以上。滤芯、药品、弹药均有三倍冗余。
所有数据闭环。
我放下笔,环视四周。货架整齐,标识鲜明,每一类物资都处于随时可取的状态。墙上挂着的分布图清晰明了,哪怕闭着眼也能找到目标。
“现在。”我转向他们,“谁来说说,如果突发断电,第一步做什么?”
苏瑶答:“切换备用线路,优先保障净水装置和冷藏系统。”
“第二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检查主线路接口,排除短路风险。”
我看向苏晨。
“确认通风是否正常。”他说,“如果停电超过十二小时,启动手动排风。”
我点头:“很好。”
就在这时,屋顶传来一声轻响。
不是风刮金属的声音,也不是酸雨滴落的腐蚀声,而是一段有节奏的敲击——三长两短,停顿,再三长两短。
我和苏晨同时抬头。
这是之前约定的外部联络信号。但外面不该有人。
我立刻抓起对讲机:“b区通道门锁了吗?”
“锁了。”苏晨回答,“双重闭合,气密阀也关了。”
我又问:“最近一次外围扫描是什么时候?”
“十分钟前。”苏瑶看着监控屏,“绊铃阵无触发,反射镜视野干净。”
那这声音从哪来的?
我走向声源方向,脚步放轻。苏晨抄起工兵铲跟上,苏瑶抓起急救包也跟了过来。我们沿着走廊前行,头顶的管道每隔几秒就再响一次同样的节奏。
三长两短。
又是三长两短。
直到我们走到东侧检修口下方,声音忽然停了。
我仰头看去,检修盖板严丝合缝,螺丝未动。我伸手摸了摸边缘,没有湿痕,也没有撬动的划痕。
“不像外来的。”苏晨低声道。
我盯着那块钢板,没说话。
突然,苏晨抬手示意安静。
他蹲下身,耳朵贴近地面。
几秒后,他抬头看我,嘴唇微动:
“下面……有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