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问:“那电缆沟呢?刚才你说让我再查一遍第三段接头。”
我切换热成像视图。刚才发热点已降温,呈深蓝色,说明临时绝缘措施有效。但裂纹依旧存在,藏在金属外壳内侧,肉眼难辨。
“风险可控。”我说,“目前负载稳定,电压波动在允许范围内。真正的问题是,这段线埋在承重墙夹层,换新得破墙。”
他懂我的意思:“施工会影响结构密封性。”
“所以不能马上动。”我调出物资库存表,“短期内加装散热风扇,提升局部通风,降低长期过热风险。巡检频率提到每天两次。等以后墙体加固时,一次性替换。”
他在笔记本上记下:“c级待办,备注配合后期工程。”
我看了眼时间。试运行已持续三小时十七分钟。除这三项问题外,其余系统均保持平稳。温度维持在十七度,湿度五十三,空气质量达标。
但我知道,真正的考验不是现在,而是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一个系统能否扛住长时间运转,取决于它有没有隐藏的薄弱点。而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三个。
我打开主控终端的新建文档,命名为“试运行缺陷档案”。
第一项:东侧通风井堵塞事件。起因——外部防护缺失;影响——空气循环受阻;处置方案——加装防堵格栅,b级优先。
第二项:北区温控阀校准失败。起因——控制逻辑误判环境数据;影响——温度调节滞后;处置方案——禁用自动拦截,重写程序,a级优先。
第三项:电缆沟绝缘层老化。起因——早期布设材料耐久不足;影响——潜在短路风险;处置方案——局部散热+定期巡检,c级优先,后期整合修复。
每一项后面,我都附上了责任人建议:苏晨主导技术整改,我负责监督与资源调配,苏瑶协助记录、后勤协调及风险评估。
a级:直接影响生存核心功能,须尽快解决;
b级:存在潜在威胁,需在下一阶段前完成;
c级:长期隐患,可纳入后续整体工程。
点击保存后,我将文件共享至团队共用目录。
苏瑶走过来,看了一眼列表,轻轻点头:“分类很清晰。”
“明天我们一起过一遍。”我说,“你提意见,尤其是医疗区和生活区相关的风险预判。”
她应了一声,转身去准备夜间值班用品。
苏晨还在翻他的笔记,手指在某一页停顿,似乎在画什么草图。我没打扰他,知道他已经在思考怎么改温控程序了。
我重新看向主控大屏。三大问题已被标记为待处理项,状态灯由红转黄。系统仍在运行,风机低鸣,管道传来的热度均匀而稳定。
就在这时,右下角又跳出一条提示。
不是警报,是一条系统自检日志。
【东侧通风井外部监控探头——供电中断】
我放大信息详情。电压读数归零,线路无电流反馈。
“摄像头断电?”我皱眉。
这不是小问题。那个探头是我们对外部环境观测的关键节点,尤其在发现堵塞后,更需要持续监控周边动态。
我调出电路图,顺着供电线路追溯。该探头由独立分支供电,经过一道防水接线盒连接主电源。接线盒位于外墙低洼处,曾做过双重密封处理。
但现在,接线盒的状态未知。
“苏晨。”我叫他,“带上万用表,去外墙配电箱查一下东侧监控线路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