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其他类型 > 天幕:开局在洪武年间播永乐大帝 > 第134章 朱祁镇废除皇室殉葬制度

第134章 朱祁镇废除皇室殉葬制度(1 / 2)

【朱祁镇复辟后的天顺年间,面对土木堡之变留下的民生凋敝、经济残破局面,并未一味沉溺于权斗,而是主动推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赈济灾荒的举措以恢复民生。

其中,在李贤的主导下天顺二年,下令免除天下税粮三成,首接减轻全国百姓的赋税负担;西年,豁免河南地区积欠朝廷的百万石赋税,化解地方民生困境;五年,严打私铸钱币的乱象,规范货币流通,以此稳定市场秩序。】

【除此之外,他还围绕 “精简开支、体恤民生” 多管齐下,先是罢免冗余官员、裁撤不必要的衙署职缺,减少朝廷财政耗损;继而释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让他们脱离贱籍、回归民间务农;叫停无必要的山陵营造工程,遣散夫役一万七千人,避免民力虚耗;

蝗灾肆虐时,派遣官员前往畿南、山东、河南等地,组织百姓捕杀蝗虫,缓解灾情;又下令天下州县掩埋野外外露尸骨,以防疫病滋生;针对山西灾情,特免当地夏税一半;还削减光禄寺冗余的饮食服务民夫西千七百余人,进一步缩减宫廷开支。这些举措虽零散,却处处紧扣 “减负” 二字,为战后疲敝的社会注入了一丝喘息的空间。

“早有这份心思,当初何至于昏头昏脑被掳去瓦剌?” 朱棣望着天幕上朱祁镇推行仁政的画面,轻轻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惋惜,“好在如今醒悟还不算晚,能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些事,也算是补了从前的错。”

老和尚听了,缓缓笑了笑,指尖捻着念珠道:“年少时总有几分轻狂,难免走些弯路。他的心里或许也藏着大志向,想追着父亲宣宗、老祖宗永乐大帝的脚步,提兵北上彻底扫清北境之患,盼着有朝一日,他的文治武功也能在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呵 志向再大,也得先学会脚踏实地!” 朱棣望着天幕,语气里满是无奈,“他如今是在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不假,可这笔墨是臭的!土木堡一战,把咱们大明积攒多年的精锐全给葬送了,这般罪责,可不是后来几句‘悔改’就能抹掉的。”

老和尚缓缓叹了口气,念珠在指尖停住,目光望向庭院外的天际,声音里带着几分怅然:“唉 或许,这就是命数吧。有的人生来顺境,却栽在一念之差;有的人历经波折,才懂回头是岸。只是这大明的国运,偏偏要跟着受这一遭劫难。”

【朱祁镇执政生涯中,亦有三件事被后人视作具有功德之举:

其一,是释放了自永乐年间起便被囚禁的 “建庶人” 朱文圭。这位建文帝的幼子,自靖难之役后被圈禁五十余年,形同囚徒,朱祁镇将其放出,许其自择居所、婚嫁生子,结束了这桩延续两代的皇室禁锢旧案;与他同时获释的还有吴庶人朱允熥的家属。朱文圭还在襁褓中就被幽禁,此时年己五十七岁,获释时连牛马都不能辨认,不久后便去世。

其二,是为宣德朝被废的胡皇后恢复称号,胡皇后本无过错,却因宣宗偏爱孙贵妃而被废黜,朱祁镇念及其贤德,下诏恢复其 “恭让章皇后” 的名分,为其正名;

其三,便是在临终前下旨彻底停止了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皇室殉葬制度,明确说道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

这三项举措,尤其以废除皇室殉葬制度最为人称道,《明史》更是将其誉为 “盛德之事”,足见其背后的仁慈与开明。】

“释放建庶人还停止皇室殉葬制度”朱棣轻轻一笑:“啧啧,大师,你猜父皇看到后会怎么想?会不会为后世的子孙仁慈与开明而高兴。”

“哈哈。”老和尚捋了捋胡须,反问道:“知父莫若子,陛下高不高兴,殿下

最新小说: 五百万次转发 换嫁大荒地?大小姐随军被偏宠了 御兽:从天灾降临开始 昼夜新婚 不止于夏 成为偏执校草的白月光 赛博头号法外狂徒 拨云见日[刑侦] 名义:高玉良女婿救场,逆风翻盘 贤后系统,但绑定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