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话不是那样说的。这些儒家典籍,还是有些用处的,即便只是做做样子,也应稍加研习,以安文臣之心。”
朱棣傲娇道:“哼,我没读太多书,照样马上杀敌,马下治国,而且又有几个酸儒敢在我面前指手画脚?”
“王爷,你都说了是你了,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帝王能和你比呢?”
“哈哈,妙云,你这话我爱听”
【可最终迁都的计划未能成行,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病逝于钦安殿,终年西十八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献陵。】
【对于朱高炽的死因后人有多种猜测,有说是无疾而终,也有说因为身体肥胖导致的心脏病而死,也有野史称中毒而亡,还有说被李时勉气死的,更有说他是纵欲过度而亡】
【朱高炽监国十五载,在位却只有短短十个月,但后世学者对他的评价,却大多趋于正面,他奠定了"仁宣之治"基础,堪称明朝承前启后的关键君主。】
【正所谓:十旬帝位历风霜,宽宥刑名复农桑。潜龙一现开仁治,庙号仁宗史笔彰。
“被李时勉气死?这李时勉谁啊,这么勇猛的吗?”朱棣脸露笑意,饶有兴趣的看着天幕。
徐妙云却是不满:“咱们高炽被气死了,你还开心呢?!”
“能首谏帝王肺管子的,要么是纯粹的忤逆之言,要么是戳到痛处了,妙云,高炽可是堂堂仁宗,善施仁政,而且和文官关系很好,我倒是很想听听这李时勉说了啥。”
奉天殿外,朱标也是叹了口气:“监国十五载,在位却仅仅十个月,一身抱负最终也未能实现,时间真的是可怕的东西。”
“喔”朱元璋当然知道朱标在感叹什么,但他不敢接话头,让位也好,让他监国也罢,那都是不可能的。
朱标瞥了一眼脸色晦暗的老爹, 心中一叹,朱高炽好歹实现了一部分理想,而自己呢?
而奉天殿外,文官们在交头接耳,似乎对朱高炽的所为很满意,功勋武将们则是一片肃然,他们似乎成为了很纯粹的旁观者,静静的看着这一切。
【李时勉,历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六朝,他于永乐二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学习,参与编修《太祖实录》。李时勉后被授予刑部主事,又参与重修《太祖实录》。书成后,改任翰林侍读。】
【永乐十九年,三殿失火,明成祖朱棣下诏征求首言,李时勉上书评论时事计十五项。其中有反对迁都北京?,工程劳民伤财,加重百姓负担,还批评朱棣允许外国使节随意进出宫廷,背离礼制。】
“果然是个刺头啊!”朱棣吃瓜吃到了自己身上,突然就有些尴尬。
“哈哈”
“不过就这种程度,至于气死吗?不想听的话,当他放屁就得了,再不行下狱、砍了也行,啧啧,咱这好胖儿是听惯了赞誉,接受不了指责吗?”
朱棣咧嘴笑了笑,之前天幕上方孝孺、铁铉等人骂自己更难听,自己心理承受力如果跟大胖儿一样,岂不是得每天都在气死的路上?
【这些话都忤逆了朱棣的意志。但李时勉的其他建议,大都切中时病,朱棣气得几次将李时勉的奏章扔到地下,但又都忍不住地捡起来再看,最后剩余十三条建议,比如赈灾、肃贪等等都得以施行。不久李时勉被入狱,一年多后获释,得到杨荣的推荐,官复原职。 】
朱棣拍了拍朱高炽的脑袋,咧嘴笑道:“瞧瞧,好大儿,你还嫩了点,看看老爹这帝王的气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