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不是吧?难道”
朱标脸色一变,瞬间就联想到很多,从赵高到东汉的十常侍之乱,再到唐朝李辅国等等一堆大太监,然后宋朝的童贯等等,反正就没一个好东西,难道咱们大明也会步他们的后尘?
“哼,他们敢!!内臣永远不得干政!!”朱元璋语气冰冷,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前车之鉴,还是知道的。
【三保太监:郑和!】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郑和,纵然翻遍史书,亦足可称为史上第一的太监。】
“史上第一的太监!!好你个朱棣!!!咱说过,内官不得干政!你竟然还养出了史上第一的太监!!”
朱元璋暴怒,又准备开始脱鞋。
文武百官也是面面相觑,难道燕王殿下如此英明的一个人,会不知道前车之鉴吗?
“太监掌权,祸国殃民,古往今来可有太多的例子了,西儿,你要引以为戒。”连马皇后也是面露不愉之色。
“儿臣谨记母后不父皇,你不要过来啊”朱棣见朱元璋提着鞋子冲了过来,脸色不由大变。
【大明的宦官迥异于其他王朝,他们与皇权紧密相连,后世不乏奸佞,甚至还出现了号称“九千岁”的大太监。然而,他们终究是依附皇权而存在,由此也催生出了多位与前朝不同的太监】
【华夏历史上的帝王多达西百余位,然而明主也好昏君也罢,在后世,非专业人士能知晓其事迹的,不过寥寥数十人。】
【而郑和的名字,却为世人所敬仰,千古传诵,永载史册。】
“九千岁?这是想要逆天?”
“嗯?永载史册?”朱元璋己经抓住朱棣的左手,却是被天幕的文字惊到了,手中的鞋子最终没有落到朱棣的脸上。
“似乎并不是十常侍之流!”朱标和马皇后也惊了,居然出了个正面的。
“父皇,你还记得吗?前天天幕提起过,儿臣让他下西洋的那个。”朱棣自然知道这个郑和是谁,当日天幕一言带过,粗心的人,怕是首接就落下了。
但朱棣对天幕很上心,上面出现的对自己有用的人,可都记下了,以后遇到了,自然得重用。至于害自己的人,也记下了,以后遇到了一个个的宰!
“下西洋?就是那个扬国威的郑和?那是个太监?”朱元璋也想起来了,好像还真有那么个人,只是之前天幕没有说他是太监,不由松开了朱棣,重新穿上了鞋子。
“下西洋?不就出个海吗?这也能名垂青史?”蓝玉嫉妒了,他们这群武人打了一辈子仗,竟不如一个太监出几次海。
脑海中蓦然浮现出大海上战船林立的景象,蓝玉的脸颊不由泛起一抹潮红。他心中激荡:若是这般庞大的船队由自己执掌,定能为大明开疆拓土,打下一片广袤天地!看向朱棣的眼神,不由更加火热。
【自然有反对出海者,他们表示,太祖明令片板不得下海,而且三宝下西洋花费数十万钱粮,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与国家何益?】
【然不算扬国威这种虚头巴脑的,据后世学者统计,下西洋带来巨额利润,仅黄金就有七十二万七千西百余两,白银一千二百七十六万余两。还不包括奇珍异宝和香料实物价值。】
【比如成本仅几十文的青花瓷盘,海外售价可高达五百贯,丝绸等商品同样可以卖出百倍的价格,而海外的胡椒在产地收购价100斤仅两银,运回明朝后售价达10-20两银,利润极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