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王五和耶律娟,问道:“要多大的桶?装盐水的话,桶得结实,还得防漏。”
“越大越好,最好能装两百斤水。” 叶青云说道,“我们改进晒盐场,需要大桶来储存盐水,这样能省不少力气。”
李木匠皱了皱眉,站起身,走到院里的木材堆前,打量着几根粗壮的橡木:“两百斤的桶,得用橡木做桶板,橡木结实,还耐水。不过这么大的桶,做起来不容易,需要先把木材锯成合适的桶板,再用刨子刨光滑,最后用竹篾或者铁箍把桶板箍紧,还得用桐油密封,防止漏水。”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工具,给叶青云几人演示:“你看,这是刨子,用来把桶板刨得平整光滑,这样拼起来才严实;这是凿子,用来在桶板上凿出榫卯,让桶板之间咬合得更紧;还有这竹篾,得用三年以上的老竹,劈成细条,煮过之后才不容易断,用来箍桶比铁箍轻便,还不容易生锈。”
耶律娟好奇地拿起一根竹篾,摸了摸,问道:“李伯,这竹篾煮过之后,真的不容易断吗?”
李木匠笑了笑:“当然,老竹煮过之后,纤维更坚韧,用来箍桶,能用好几年呢。不过做这么大的桶,光有竹篾不够,还得在桶口和桶底用铁箍加固,不然装满水后,桶会被撑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叶青云看着李木匠熟练的动作和院子里的工具,心里踏实了不少:“李伯,材料我们来准备,您只管动手做,需要什么帮忙的,您尽管说。”
李木匠点了点头,开始挑选木材:“橡木得先泡在水里,泡上三天,让木材吸足水分,这样不容易开裂。你们明天把橡木运到河边泡着,再去山上砍些老竹,劈成竹篾,煮好备用。我今天先把工具整理好,明天就开始做桶板。”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都忙着准备做桶的材料。王五和铁牛带着几个年轻村民去山上砍老竹,耶律娟则和村里的妇女一起,把砍回来的竹子劈成细条,放进大锅里煮。叶青云则和张叔一起,在晒盐场改进过滤和蒸盐的工艺 —— 他们把过滤用的麻布换成了更细密的棉布,过滤后的盐水更干净;蒸盐的灶台又加高了一些,还在灶口加了一个挡风板,火苗更旺了,蒸盐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三天后,李木匠开始制作桶板。他把泡好的橡木捞出来,用锯子锯成一块块长方形的木板,再用刨子仔细地刨着木板的边缘,每一块木板都刨得平整光滑,边缘还凿出了细密的榫卯。“这榫卯得凿得刚好,太松了桶会漏,太紧了木板会裂。” 李木匠一边刨,一边给旁边帮忙的耶律娟讲解,“做桶讲究‘一板扣一板,无缝又无隙’,每一块桶板都得严丝合缝,这样装水才不会漏。”
耶律娟认真地看着,时不时帮李木匠递工具,偶尔还会问一些关于箍桶的问题,李木匠都耐心地解答。王五和铁牛则忙着把做好的桶板搬到院子中央,按照李木匠的要求,一块块拼起来。
又过了五天,几个超级大的木桶终于做好了。木桶高约五尺,直径三尺,桶壁由十几块橡木拼合而成,外面箍着三层竹篾和两层铁箍,桶底和桶口都用厚厚的橡木加固,桶内壁还涂了一层桐油,油光发亮。李木匠让人往桶里装满水,放在院子里晾了一天,桶身没有一点漏水的痕迹。
“成了!这桶结实得很,装两百斤水没问题!” 李木匠拍了拍桶壁,发出 “咚咚” 的声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叶青云看着做好的大木桶,心里满是欢喜。他让人把木桶搬到晒盐场,用竹筒把盐田的盐水引到木桶里 —— 竹筒被劈成两半,去掉里面的竹节,一头架在盐田边,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