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其他类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七十一章 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

第七十一章 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4 / 4)

然忙,但心里开心。

有人说,白居易的诗变“软”了,没有以前的锋芒了。可白居易不这么认为,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写“以前我写讽喻诗,是想让百姓的苦被看见;现在我写江南的春景,是想让百姓的好日子被记住。不管是写苦还是写乐,都是为了百姓,方式不一样。”

他的诗里,还有对治水的牵挂。离开杭州的时候,他写了首《别州民》,里面有句“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他担心走后,西湖的水没人管,百姓又会受苦,所以特意叮嘱后来的官员,一定要管好西湖的水,救救百姓。

离开苏州的时候,他也放心不下七里山塘河,特意跟苏州的官员说“山塘河是百姓的命根子,一定要好好维护,别让它淤塞了,不然百姓又要受苦了。”

百姓们也记着他的好——他离开杭州的时候,百姓们都来送他,有的提着茶叶,有的拿着丝绸,有的拉着他的手,舍不得他走;他离开苏州的时候,百姓们划着船,在七里山塘河上送他,一直送了很远,还喊着“白大人,您一定要回来啊!”

白居易站在船上,看着送别的百姓,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这辈子,当过谏官,写过千古名句,可最让他感动的,还是百姓的这份牵挂。

“达则兼济天下”的最好注脚不是当官多大,是帮百姓多少

白居易在江南的治水实践,让他真正明白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不是当多大的官,不是写多少诗,是帮百姓解决多少难题,是让百姓过多少好日子。

以前他在长安当谏官,觉得“兼济天下”就是敢说话、敢骂贪官;到了江南他才知道,“兼济天下”更需要务实的行动——是修一条堤,让百姓能浇地;是挖一条河,让百姓能运货;是写一篇《钱塘湖石记》,让百姓永远能用上西湖的水。

他在江南的那几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修堤、挖河、管水这些“小事”,可正是这些小事,让杭州、苏州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百姓们记着他的好,不是因为他写了《琵琶行》,不是因为他是大诗人,是因为他修的白堤、挖的七里山塘河,实实在在帮了他们。

后来,白居易回到长安,当了刑部侍郎,官比以前还大。但他始终没忘记在江南的日子,没忘记治水的经历。他在长安也做了很多实事,比如改善监狱的条件,减轻百姓的赋税,因为他知道,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当多大的官,帮百姓做事才是最重要的。

晚年的时候,白居易退休回了洛阳,还经常跟朋友聊起在江南治水的日子,说“我这一辈子,写了很多诗,当了很多官,可最让我骄傲的,还是在杭州修了白堤,在苏州挖了七里山塘河。因为那些事,真的帮到了百姓。”

诗人的手,也能托起百姓的好日子

白居易的江南治水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兼济天下”,不是喊口号,不是写空话,是用实际行动帮百姓解决问题——是修一条能挡水的堤,是挖一条能运货的河,是写一篇能管长远的文章。

他是个诗人,手里拿惯了笔,到了江南,他拿起了锄头、铲子,跟百姓一起干活;他写惯了风花雪月、民生疾苦,可到了江南,他写的是西湖的春景、山塘河的热闹,写的是百姓脸上的笑容。

现在,去杭州西湖,还能看到白堤上的柳树和桃花;去苏州,还能在七里山塘河上坐船,感受当年的热闹。这些不是冰冷的建筑和河流,是白居易留给百姓的“礼物”,是他“兼济天下”的最好证明。

最新小说: 斓仙 小情书 [综武侠]开局一座恶人谷 一场栾树雨 作精的疯批未婚夫 失控悖论[先孕后爱] 七十年代漂亮炮灰 神子她黑化后 [娱乐圈]在全球选秀当顶级爱豆 清冷权臣的逃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