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虽然搬不动太大的,就搬小石子;他帮着和泥,手上全是泥点子,跟民工没两样;民工们渴了,他就让人送茶水;民工们饿了,他就让人送馒头。
有个老民工跟他说“白大人,您是刺史,不用跟我们一起干这些粗活。”白居易笑着说“修堤是为了大家,我也是大家的一份子,怎么能不干活?”
民工们听了,更卖力了。以前修堤,民工们总偷懒,觉得“这是官府的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可这次不一样,他们知道,这堤是为了自己能好好种地,能不再挨饿,所以都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
修堤的时候,还发生了个小插曲有个豪强觉得修堤占了自己的地,带着家丁来闹事,不让民工干活。民工们都怕了,停下手看着白居易。白居易没慌,走到豪强面前,说“这地是国家的,不是你的,修堤是为了百姓,你要是敢拦着,我就上报朝廷,治你的罪!”
豪强没想到白居易这么硬气,又看周围的民工都瞪着他,怕了,赶紧带着家丁走了。民工们都拍手叫好“白大人,您真厉害!以前这些豪强没人敢惹,今天您可给我们出了口气!”
就这样,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堤坝终于修好了。这堤长三里多,宽两丈多,堤上种了柳树和桃树,远远看去,绿油油的柳树、粉嫩嫩的桃花,映着西湖的水,特别好看。百姓们不叫它“风景堤”,叫它“白公堤”(后来慢慢叫成了“白堤”),因为他们知道,这堤不是用来好看的,是用来救命的。
堤修好的第一年夏天,杭州就遇到了天旱。白居易赶紧让人把水闸关上,存住西湖里的水。百姓们拿着水桶、扁担,去西湖边挑水浇地,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跑远路、挑浑水。有个老农看着自己田里绿油油的稻子,拉着白居易的手说“白大人,谢谢您!要是没有这堤,我家的稻子今年就全干死了,我们全家都得饿肚子!”
到了秋天,稻子丰收了,百姓们都提着新打的米,送到刺史府,说“白大人,这是我们种的米,您一定要尝尝。”白居易推辞不过,收下了一点,又让手下把米分给了工地的民工。他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暖暖的——他发现,比写出千古名句更让人开心的,是看着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除了修堤,白居易还做了件长远的事——写了《钱塘湖石记》。这是一篇专门讲西湖水利管理的文章,他把怎么放水、怎么关闸、怎么防止豪强截水,都写得明明白白,刻在石头上,立在西湖边,让后来的官员和百姓都照着做。他说“我总有一天会离开杭州,西湖的水得一直管好,这篇文章能帮大家记住怎么管水,就算我走了,大家也不用愁。”
直到现在,《钱塘湖石记》里的很多方法,还能看出当时白居易的用心——他不是只解决眼前的问题,是想让杭州百姓永远能用上西湖的水。
苏州的新挑战挖条河难如登天,他带着百姓硬啃
公元825年,白居易又被调到苏州当刺史。苏州跟杭州不一样,杭州靠西湖,苏州靠河——当时的苏州,没有一条像样的大河,百姓运货只能走小路,又远又难走;田里的水也排不出去,一到下雨天,就容易淹。
白居易刚到苏州,就有百姓来告状“白大人,我们运点粮食到城里,得用小推车推,走小路要走半天,遇到下雨天,路滑得很,经常摔跤,粮食都撒了。要是能有一条河,我们用船运,就方便多了。”
白居易听了,就去苏州城里城外转,发现城西有座山,叫虎丘山,山下有很多小溪,要是能把这些小溪连起来,挖一条河,就能从虎丘山一直通到城里,既方便运货,又能浇地。他跟手下官员商量,官员们都摇头“白大人,挖河太难了,需要的人太多,而且苏州的土硬,不好挖,以前也有人想挖,都没成。”
白居易却不放弃“对百姓有好处,再难也得干!以前没成,不代表现在不成。”
挖河的工程比修堤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