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开局死谏,我竟成了东林党党魁? > 第138章 此人,可名垂青史矣

第138章 此人,可名垂青史矣(1 / 3)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春寒料峭。

新任“提督采办大木事务”钦差、工部尚书欧阳必进的车驾仪仗,浩荡出京。

欧阳必进虽为严嵩妻弟,然素以清介务实、不徇私情著称。

他深知此行浙江,杜延霖将是绕不开的关键人物。

欲察其人,必先知其行。

行前,他已打定主意,顺道考察杜延霖在河南河工的遗泽与官声。

因此,欧阳必进此行南下并未循常例沿大运河经山东,而是取道北直隶,直入河南腹地。

舟楫渡过浊浪翻涌的黄河,甫入开封地界,他便下令暂缓行程。

欧阳必进没有惊动地方官府,只换了一身寻常青布直裰,对随行的工部属吏吩咐道:“绕道,去兰阳堤。”

“部堂大人,”一名属官面露难色,躬身劝道,“兰阳地处偏僻,堤坝泥泞不堪,恐污了大人靴履……“无妨。”欧阳必进摆摆手,目光投向远方,眼神深邃:

“本官奉旨督工部事,兼理浙江要案。杜延霖昔年在此治河,功过传闻皆有。既过此地,焉能不察其迹,以证其声?”

车马麟麟,碾过通往黄河大堤的官道,驶向兰阳。

越靠近兰阳,路旁的景象便越是不同。

前年新筑的堤坝,如同一条蜿蜒的苍龙,牢牢束缚着奔腾的河水。

堤身夯土坚实,石笼层叠,草袋填塞的缝隙处已长出新绿。

巨大的沉排坝沉入河中,只露出坚固的桩顶,在春日的阳光下透着沉稳的力量。

堤岸之上,不见洪水肆虐后的疮痍,反是阡陌纵横,田畴井然。

堤外原本应是汪洋的洼地,如今也被开垦成良田,沟渠纵横如网,引河水灌溉。

欧阳必进下了官轿,换上轻便的靴子,亲自登上兰阳堤。

脚下的堤坝,宽厚坚实,历经两年夏秋大汛,竟无一处明显损毁。

堤外村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升平景象。

这与欧阳必进记忆中关于河南“豆腐腰”、年年溃决、十室九空的印象,判若天渊。

行至堤坝一处拐角,视野豁然开朗,大片新垦的沃野尽收眼底。

然而,欧阳必进的目光却被堤坡上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吸引了。

那里,几块未经雕琢的青石垒成一方简陋的祭台。台上放着一个极其简陋的陶土香炉。

炉内积着厚厚的香灰,显然香火不断,并非一日之功。

香炉里,三炷新点燃的细香正袅袅升腾着青烟,香炉旁,是几枚新鲜的、带着水珠的野莓,显然是刚采摘不久。

最引人注目的,是半埋在土里、约半人高的一块青石板。

石面未经打磨,却深刻着几行歪斜却力透石背的大字:

“嘉靖三十五年夏,杜水曹率万民搏命筑此堤,活我兰阳。

堤在人在,家就在。

兰阳百姓叩谢杜公活命恩,恩德如山,永世不忘!”

而此刻,石碑前正跪伏着两个人影。

一个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妇,正颤巍巍地将几枚野莓恭敬地摆在香炉旁。

她身边跪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童,学着老妇的样子,笨拙而认真地磕着头。

老妇口中念念有词,声音虽低,却带着无比的虔诚,断断续续飘入欧阳必进的耳中:

“……杜青天……大恩人……保佑俺们……堤坝永固……子孙平安……俺们日日给您烧香……”那男童抬起头,稚声稚气地问:“奶奶,杜青天啥时候再回来呀?”

老妇抹了抹眼角,轻拍孙儿的头:“杜青天在南方做大官,忙着呢……咱把堤守好,把香烧好,就是对杜青天的报答………”

祭堤完毕,老妇牵着孙儿,蹒跚着走下堤坡,身影渐渐消失在田间小径。

“此堤……就是当年杜延霖亲自所筑?”欧阳必进抚摸着堤坝上光滑的沉排

最新小说: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神话版三国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五代风华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