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阳迅速在脑海中想了很多种可能,最终还是死心了,二十万字的小说,他们杂志肯定不会发表的。恼火啊,木羽的小说是越来越长了。
之前的《空谷》只有几万字,还在他们发表范围内,新作倒好,直接上二十万字,翻了几倍。有二十万字的小说,干嘛不写成五篇四万字的小说呢……李华阳觉得自己的想法挺可笑。
其实现在写长篇小说的人并不是很多,一方面是能写长篇的人不是很多,大部分人写个中篇就已经费劲力气,哪有构思长篇的能力。
另一方面,长篇想要发表的难度也比较高,因为能发表长篇小说的杂志一下子少了很多。
像他们《燕京文学》、《上沪文学》以及《人民文学》,都是不接受长篇小说的,特别是《上沪文学》,就只有短篇。
而且国内现在对短篇小说有扶持,比如每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从几个方面来看,写短篇小说的性价比是很高的。
当然,既然来了,李华阳还是想看看木羽的新作写了些什么。他一直对木羽另眼相看,是因为他觉得木羽的作品很特别。
“我能看看么?”
“没问题,不过二十万字可能要看一会儿。”
李华阳看了看表,“没事儿,我看稿子快。”
杨翊点点头,把《降临》的稿子收拾了一下,递给李华阳。
接过稿子,李华阳笑道,“木羽,你忙你的吧,不用管我。”
他这么说,杨翊真就没管他。
《降临》有二十万字,李华阳即便看稿子快,恐怕也要两三个小时,他不可能在旁边等李华阳两三个小时。
李华阳看稿子的时候,杨翊又开始整理从资料室拿回来的法文资料,他本来说是准备改完《降临》稿子之后,再来处理这些资料,现在稿子被李华阳拿去,他只能提前处理了。
这边李华阳刚开始看《降临》,脸上就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木羽这次的风格好像又变了?前面这一段的叙述,非常细腻,但是这种细腻不同于《空谷》的那种,《空谷》中的细腻描写,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有更加带入的感受。
但是这篇小说里面的细腻描述,却让读者离故事的世界更远。
不仅仅读者离故事世界更远,而且作者自己好像也离得更远。
电影艺术中,有一个术语叫作“打破第四堵墙”,这个小说的描述就有这种意思,只不过打破第四堵墙是让角色跟观众之间拉近距离而已。
李华阳自己把这种写作称作“说书式”,就是叙述者跟读者距离更近,而他们同时跟故事离得很远。这种写作方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很多人都会用,只是木羽好像是第一次。
而且木羽这篇小说,至少前面这一大部分都没有出现一个“双引号”来标注对话,全部是用分号隔开。某一段如果不是从一开始就看,可能会分不清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
但是就真实的阅读体验来说,李华阳并没有觉得有任何难度,这说明木羽的这种做法没有问题。其实这也没什么,早前中国人写东西也不用标点符号。
很快,李华阳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篇小说的角色没有姓名。
没有角色姓名的小说,李华阳也见过,通常是那些篇幅非常短,出现人物很少的小说才会这样做。一旦篇幅长了,角色没有名字可能就会比较麻烦。
而这篇小说,至少到现在是没有问题的,不然的话,李华阳也不至于这么长时间才发现。
甚至因为没有名字,而用了特征、身份等信息来代替,更没有让人感到迷惑。
比如有些小说,前面出现一个人物,后面再次出现这个人的名字,读者可能还得好好想想,这人是谁来着?
而这篇小说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因为直接告诉你角色是怎么回事。
等到第一阶段看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