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9:我在师大当门房 > 第104章 比较近的研讨会

第104章 比较近的研讨会(1 / 3)

杨翊刚到传达室门口,牛小奇就把收拾好的信递了过来,“杨老师,今天总共有十六封信,都给你收好了。”

“嗯。”

杨翊接过信,一眼就看到了上沪来的那封信,董智芝每次用的信封都是一样的。

他将这封信单独拿出来,然后又看了看其他信。

剩下的信里面,有一封是《上沪文学》寄来的。

至于其他的信,应该都是《中小学外语教育》的读者寄来的,遍布各个地方。

他大概扫了一眼,收件人没有熟悉的名字。

一般情况,如果见到熟悉的名字,他才会打开看。

名字熟悉的,一种情况就是之前通过信的,比如山后中学的邓胜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之前给杨翊寄过信,但是杨翊没有回过的。

后面这种多次来信的,杨翊也会打开看看对方会不会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

至于其他的信,拆不拆开看,就全看心情了。

回到家之后,杨翊先拆了《上沪文学》的那封信。

是他的责编于炳昆寄来的,对方先是寒暄了几句,随后夸起了《沿河而下的人》,夸了得有一页纸,于炳昆才问杨翊最近有没有其他在写的作品,如果有的话,希望能够考虑他们《上沪文学》。最后,于炳昆也邀请杨翊去参加十一月份他们杂志社弄的一个文学沙龙,如果他愿意来的话,杂志社依旧会帮他向学校要请假条,而且每天都有补贴。

虽然于炳昆在信中没有直说,但是杨翊能够看得出来,这次他将《沿河而下的人》投给《燕京文艺》,让于炳昆很难受。

其实从关系上来说,杨翊肯定跟《上沪文学》这边更好。

如果之前让杨翊在《上沪文学》跟《燕京文艺》之间选一家,他肯定会选择前者,毕竟是《上沪文学》发表了,甚至可以说是“收留了”《棋王》。

只不过当时写完《沿河而下的人》时,杨翊觉得这种类型纯文学杂志不一定会要,又恰逢《燕京文艺》那边的编辑李华阳给他写信,就顺势把稿子投过去了。

杨翊自己也没想到,《沿河而下的人》竟然那么顺利的过了稿,而且基本上没有修改。

他更没想到,《沿河而下的人》发表之后,会这么受欢迎。

当下杨翊找出纸笔给于炳昆回了封信,他没有在信中解释《沿河而下的人》为什么会投给《燕京文艺》,只说如果下一次有新的稿子,肯定会考虑他们《上沪文学》。

另外,他问了一些跟文学沙龙有关的问题,比如具体的时间、地点,还有哪些人会参加。

杨翊其实并不是对文学沙龙本身感兴趣,他只是想找个由头去一趟上沪,如果能够借着去文学沙龙的机会去上沪,不仅仅理由正当,而且路费都是人家包,还能多拿一份补贴。

回完了于炳昆的信,杨翊轻轻地将董智芝的信拆开。

信拆开后,先入眼的是一张明信片。

杨翊认识这张明信片,这是之前新年迎春游艺会的时候,杨翊帮董智芝她们对对子拿到的奖品。没想到时隔半年,杨翊再次见到了它。

杨翊以为董智芝在上面写了字,不过他翻过来覆过去看了好几遍,也没看到任何手写字的痕迹。。他带着好奇,又取出里面的信来,或许董智芝会在信里面解释为什么会把明信片寄过来。

“杨老师:

上次从游艺会上得的明信片附上,如果你有时间来上沪,记得带上它。有什么想去的地方,或者想吃的东西,可以写在上面,拿着明信片过来,我就会帮你实现愿望。”

开头董智芝就解释了明信片的事情,杨翊咧着嘴角笑了起来,他感觉是董智芝想问他什么时候去上沪,但又不好意思直接问,所以才弄了个明信片。

“信到的时候,你们应该已经开学了吧?有没有新的学生来?你的工作变多了么?我爸爸这学期的工

最新小说: 意外获得修真传承,我要逆袭 重生章鱼,无限吞噬成克苏鲁 重生2004年重新开始 重回1985悠闲水乡 爷恶奶坏?分家!我从破屋搬豪宅 我一个F级天赋搬空副本很合理吧 重回60年代不遗憾 暑假家访,女儿毒宠吓坏全网! 我靠透视捕鱼养娃,不小心成了神豪 盗墓ooc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