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其他类型 > 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 第260章 人心终究会变,他已经算宽容,可总有人反复挑战底线!

第260章 人心终究会变,他已经算宽容,可总有人反复挑战底线!(2 / 3)

家便陷停滞。

此举又催生了后来的内阁,进而引发宦官干政——犹如连锁反应。

但皇权因此大大增强。

明朝或许有短命帝,却绝无傀儡皇!

在地方,他推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避免权力独大。

在军政,他让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为制衡:兵部能下令却不统兵,都督府掌军却不得调兵,确保军权归于皇帝。

然而,随着功臣凋零,五军都督府渐成虚设。

到英宗北狩时,于谦改革,兵部直接掌控军权,自此大明帝王想再夺回,难如登天。

在社会架构上,他提出“粮本位”,以盐为硬通货,配合“开中法”。

同时施行卫所制与藩王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移民政策。

将东南人口迁至荒凉之地,进行二次开拓。

宗王驻守边疆,卫所兵屯垦戍边,既是军队,也是农夫。

实际上,明军多以种田为主,真打仗的仅三成。

边镇为“三兵七屯”,内地则是“二兵八屯”。

大体来说,老朱的那一套,相当于古代版的“西部大开发”。

只不过他不用讲什么政策口号,直接靠皇权发令,让皇子们带兵去边地强行开拓。

靠着这种手段,大量耕地被开辟出来,明朝的粮食储备也就稳稳地保证住了。

本来洪武时期的农税就已经很低。

再加上地方不仅有百姓自建的义仓,还有官府设立的公仓。

另外军队也有专门的卫仓,而且储备量极高。

三重保险叠加在一起,粮食供应自然无忧。

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让百姓吃饱饭。

于是乎,大明的粮价整整稳定了两百多年,几乎不曾大幅波动!

在古代,这是难得一见的奇迹。

洪武年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百姓生活福利最好的阶段之一。

老朱不仅实行养老制度,还把教育搞得风风火火。

如果要总结他的执政风格,那就是“外宽内猛”。

对待臣子,老朱从不手软。

但凡查出贪腐,直接依律严惩。

该流放的流放,该砍头的砍头。

可对百姓,他却表现得极为宽厚。

老朱最大的功绩,首推一统山河,并收复了失落已久的燕云十六州。

要知道,当时南北汉人已经几乎要彻底分裂成两个群体。

若不是老朱将其收回,后果怕是极为惨烈。

而在称帝之后,他对汉文化更是大力推崇。

主持编纂洪武正韵,禁绝胡俗服饰,全面推行汉制,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与凝聚力。

当然,他并非没有过错。

天幕里早就说得清清楚楚。

老朱的政治清洗,确实过于血腥。

历代杀功臣的事不少见,可他下手的狠辣,几乎无人能及。

洪武四大案,牵连死亡数以十万计,不止开国勋贵本人,连带的家族、亲朋,几乎血流成河。

那种高压之下,满朝文武早已是风声鹤唳,几近集体PTSD。

锦衣卫的设立,更让官场人人自危。

虽说本意是监察,却难免制造冤狱。

科举取士,本是好事,可他推行的八股文,却也把读书人的思想彻底禁锢。

更别提那部大明律,动辄死罪,贪污六十两就得人头落地。

还鼓励百姓揭发官吏,出发点虽好,可冤案接连发生。

文字狱更是让人心寒,谁若敢取笑他“秃头”,往往就是死路一条。

至于藩王制度,初衷是让皇子们世代镇守边疆,拱卫大明。

可这种安排,也埋下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的祸根。

藩王们权力过大,朝廷难以制衡,日后反成累赘。

宗室人口还被大养特养,成了国家财政的

最新小说: 斓仙 失控悖论[先孕后爱] 七十年代漂亮炮灰 [综武侠]开局一座恶人谷 作精的疯批未婚夫 神子她黑化后 末日尸乐园 [娱乐圈]在全球选秀当顶级爱豆 一场栾树雨 小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