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罪。”
谢灵运闻言,再无心理负担地吹捧起了自己的偶像:“曹魏以来,天下的文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世子与他人共分一斗。”
刘义真为之大笑,自己这也是参与到了一个成语的典故当中。
然而,笑了一会,刘义真却道:“谢康乐小觑天下英雄,不知可曾听说过义熙元年(405年)的彭泽令陶渊明?他的几首诗,我就经常朗读,爱不释手。”
“回禀世子,臣之所以给世人留了一斗,正是因为还有陶渊明这样的人物,至于陶渊明其人,臣亦有所耳闻,但恨未曾相见。”
陶渊明虽然官做得不大,十三年前归隐时,也只是一个县令而已,但因为他才华横溢,所以名噪一时。
原时空中,刘裕的心腹王弘出镇江州,为江州刺史,也会主动折节下交,与陶渊明为友。
刘义真笑道:“康乐不妨多留一段时日,我已让人邀请陶渊明入建康,相信不久会有消息。”
谢灵运却摇头道:“臣听闻陶渊明生性率真,曾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世子若要见他,只怕是要亲自往江州走一趟。”
刘义真想了想,觉得谢灵运所言颇有道理,陶渊明能和王弘为友,想要出仕的话,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不仅是王弘,元嘉年间,檀道济也曾听闻陶渊明之名,于是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但陶渊明明确拒绝了檀道济,连他赠送的粱肉也不肯收,估计是真的鄙夷檀道济的所作所为。
陶渊明安贫乐道,是位真隐士。
刘义真觉得,尽管自己身份尊贵,权势滔天,可陶渊明若是召之即来,也就不是他所知道的那位五柳先生了。
既然穿越来了东晋末年,有些人是一定要见的。
好在陶渊明的身体硬朗,刘义真记得原时空中,他是在元嘉四年(公元427年)过世,也不必急于一时。
送走了谢灵运,刘义真又开始琢磨起了给拓跋焘的回信。
出使北魏的使团还在路上,但已经快马加鞭将拓跋焘给刘义真的信送了过来。
刘义真决定要好好维系这个笔友,等两个人熟络了,再向拓跋焘普及史书的重要性,撺掇他找人修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