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故要交代。其实,恰是伯益说动太尉伏豹进宫交权,在姑莱王后面前演了一段以退为进的戏码,以消除她的疑虑。
原来,那九尾狐已修成人形,名为白九娘。早在伯益等人到达青丘山之前,飞天女巫就已经来过,并将事情原委告诉白九娘,请她出山相助东夷。于是,白九娘在青丘山上三试伯益:驱熊杀妇显示其勇敢果决,舍身救敌显示其胸怀宽广,见白狐产子而不忍杀更见其仁心向善,再加上千里救父的孝行天下之举,便知伯益为天命之主,将成就旷世伟业,于是决定顺天而行,助其一臂之力。
伯益得知事情缘由,自然是喜不自禁。随后,白九娘又将飞羽等人从石头里放出来,待伯益解释之后众人也都释然。伯益记得洞庭王妃之托,便提议从南海走水路回东夷,得到白九娘的支持。一切都极为顺利,众人到达南海后,九娘原就与南海鲛人王后相熟,经引荐伯益见到南海鲛人国国王敖钦,将洞庭王妃的龙绡亲手交给了他。
敖钦读信后勃然大怒,立即派兵去洞庭湖,只一日便将王妃接回了南海。王妃感念伯益恩情,知他想要尽快回到东夷,便劝说父王将镇海之宝“龙行”取出来。那是一艘十丈长、五丈宽的大船,由世间最坚硬的建木打造。她命人用大绳缚住船帮,套在大鲸口中,由大鲸引船一路如箭行,向北飞驰。二十条大鲸,十条一队,轮番引航,只三日便抵达东夷海岸。伯益等人上岸后,大鲸又将龙行宝船送归南海。
伯益见城外驻军,不知偃城情形如何,稳妥起见,先让众人藏匿起来,派飞羽去探察情况。飞羽本为有穷氏,太尉伏豹不仅是他的族叔,还将他从小养大,两人亲如父子,于是他直接去了太尉府。
伏豹其实对皋陶王忠心耿耿,毫无自立之心,那日在部落联盟大会,他之所以反对立伯益为储君,是因为他觉得姑莱王后操之过急,恐激怒众首领,立时便导致东夷分裂。不料,他却发现王后与子献处处对自己掣肘,季狸的倒台更让他心有余悸。季狸是文官,王后或可放他一条活路,而伏豹是武将,手握三军兵权,一旦交权必被斩草除根。他想去见大王,却被王后阻拦,人们甚至传言,其实大王已死,只是王后把持朝政,秘不发丧,专等伯益回来继承王位。一方面,众氏族首领在城外聚集准备逼宫;另一方面,大王生死不明,伏豹无奈之下只得闭门不出。
飞羽将城中的情形以及伏豹的苦衷告诉了伯益,伯益细思之下,便随飞羽秘密来到太尉府。伏豹见到伯益,先是吃了一惊,待听说伯益已经带回九尾狐,知道大王有救,心中这才稍稍安定。于是,伯益说服伏豹主动交权,以退为进,然后自己再从旁策应,以解其与王后的心结。伏豹细思之下,决定依计而行,这才有了夜入瀛台交兵权的一幕。
伯益见母后问自己,便道:“母后试想,父王卧病已三月有余,兵权一直在太尉大人手中,如果不是太尉大人统兵有方,东夷焉能维持至今?城外驻扎了各部族数千大军,如果不是太尉大人坐镇王城,加以震慑,王城岂不早被攻下了?况且,太尉大人如有反心,又怎会孤身入宫向母后交权?”王后听完伯益的一席话,觉得颇有道理。况且,如今城外各氏族大兵驻守,如果真的撤掉伏豹,即使伏豹本人不反,他手下的那些亲兵也要反,城内先自乱了,东夷必不免亡国之劫,于是点头道:“我儿言之有理,太尉大人确是我东夷的股肱之臣、顶梁之将,也是大王生死之交的好兄弟。”说罢这一套虚词,她又起身对伏豹虚身一礼,道:“太尉大人,我姑莱便将这一城之民以及涂山王室一家老幼的性命全都托付给你了。”
伏豹赶紧匍匐在地,道:“伏豹不敢当,伏豹定当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话分两头,却说女娇跟着老乌山来到碧霞宫,见皋陶王的卧房暗着影,便走到窗前叫了一声:“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