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啊,你以为呢?世上的事最怕用心二字!哪怕是熬一锅汤,做一碗面也是要用心做的!古人常说道亦有道,何谓道,道就是心无旁骛地做好手里的事情呀,说到底就俩字:用心!”老谭仿佛大师一般慢条斯理又极富耐心地讲到。
“这碗面,我是说这样的手艺,是祖辈传承下来的吗?”秦玉好奇地追问。“别说,这碗面倒真有些历史渊源呢。”老谭又和缓起来,像一个极有耐心的老者一样意味深长地讲起了故事:“说呢,相传某朝,有一位县令,一年冬天,因为发洪水导致瘟疫肆虐,病死的人很多。这位县令便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把猪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用锅中水将面煮熟,之后连汤带面赠送给穷人。百姓吃后治好了瘟疫。从此以后,这个面食的做法就流传了下来。喏,这就是你吃的这碗面的由来了。它看似一碗面,实则是一碗温良滋补的良药,你看到了,我们这里常年水雾很重,人体内湿气自然重,可是若是吃上这样一碗面就不同了,祛寒排湿,吃完会感觉非常舒服的,所以呢,这碗面在我们这里是非常受欢迎的!”老谭不厌其烦,娓娓道来。
“怪不得我吃了面感觉胃里暖暖的,吃完了身上还出了一层细汗,玄妙都在这汤里呢!”秦玉恍然大悟起来,不禁对这碗面更加另眼相看起来,对老谭如此用心做面的精神更是肃然起敬了。
吃过面,老谭又对她交代了些山路上应该注意的事情。秦玉一一记在心里,背起包就上山了。
清尘寺的风景总是变幻莫测的,昨天还是云雾朦胧,今日却又是另一番景致了。金色的阳光穿破云雾,穿过山谷照射到山坡上,泉水中,草木间,山川水流顿时润朗活泼起来了,远处的山仿佛被人清洗过一般,绿郁盈盈地渗着水珠,清澈甘洌的泉水沿着山脚欢快地流淌。路上香客游客不断,石阶路两旁镶黄色寺庙如迷宫似的隐隐现现,远处的诵经声如天籁之音在天空中断断续续地回响着,路上偶见黄衣或青衣的僧人踱着步子来回穿梭而过。
秦玉旁若无人地夹在人群里,一边想着心事,一边赏望着远山的景致。其间,她随着人群进了几座寺庙,当她立在巍峨高大、金碧辉煌的佛像前时顿时身感渺小虚无、颤栗不已起来,她虔诚地学着香客的模样点了香,举在头顶向四个方向拜了拜,心事重重地插在了香火不断的香炉里了。
据说清尘寺大大小小的庙宇有九十九座,每天来自各方的游客不下万人。尽管如此,秦玉依然找到了一个僻静的寺庙,这个庙的确不大,一院一堂一住持,名作:灵隐寺。
秦玉走进去,看到老住持满脸沟壑而又慈悲的面容,莫名心如决堤,腿似无骨,虚无地跪伏在佛堂前的蒲团上,眼泪竟如泉水一般涌流出来,老住持用慈悲的目光望着她,却没有打扰她突然而来的情绪,只是在嘴里念到: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秦玉不解其意,一脸泪水望着住持,老住持低头望了她一眼,闭了眼说到:“缘本无缘,何必相遇!”说完转身到后堂去了。
秦玉茫然地望着眼前的巍然不动的佛像,茫然不解,不得其意。从灵隐寺出来,秦玉沿着石阶向上攀走,不知何时,阳光隐去了,云雾又弥漫开来,路面又湿滑起来,山风一阵紧吹着一阵的。
秦玉在云山雾绕中亦步亦趋竟走到了丹壁崖边。这丹壁崖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它宛如被天工劈开一般断裂开来,下面则是深不可测的山谷,秦玉站在崖边不禁倒吸了一口气。她转眼看到了刻在断壁上的那首无题诗,不禁望着断壁上的字默念到:孽海情天天亦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