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心理学家把爱情置于人类自然进化的框架中,认为爱情的产生符合生存-进化原则,即拥有这种感情的人类能获得更多的温暖与保护,于是更好地生存下来,其后代也将具有类似的基因,使得这些感情类型更有可能被保留下来。爱情是人类彼此团结、群体更加稳固的结果。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教授西德尼·格林菲尔德认为爱情能促使个人站在丈夫/父亲和妻子/母亲的位置上,形成核心家庭,这有利于人类的繁衍和社会化。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辛迪·哈赞和菲利普·谢弗认为婴儿依恋母亲与成人爱情关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进化心理学家戴维·巴斯认为爱情是人类群居过程中进化出来的互惠式利他行为。互惠式利他行为理论认为,只要利他者能够在将来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那么促使人类在非亲属之间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以进化。
有研究者把对爱的需求看成是人格缺陷的标志。弗洛伊德把爱情看作是在伴侣身上反映出的个人未实现的理想概念。他指出儿童往往会对偏爱异性家长,即俄狄普斯情结,此情结在性器期(3~5岁)达到高峰,然后进入潜伏期,随着个体进入青春期又会复苏。青春期性欲望被压抑时,会带来挫折感,而作为一种补偿,人们就会渴望与另一个人有性的结合,继而升华至爱情。他们认为人格缺陷并非是病理性的,而是人类的一种内在状态,因为人无法实现自身所有的理想。
与人格缺陷说相对的是人格完美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爱的容纳力和倾向性只能来源于完美人格。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是充满爱的,他/她们需要把这种爱表达给其他人或具体的某个人。
爱情观的跨文化研究一般都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作为比较类型。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价值的差异对亲密关系的发展具有隐性的影响作用,可以解释爱情的跨文化差异。总的来说,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爱情多倾向于现实之爱、伙伴之爱、奉献之爱,爱情不一定是婚姻的基础;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爱情态度更多地表现出激情之爱,更倾向于认为爱情是婚姻的重要基础。
爱情中的问题常为:多角关系、虐待关系、嫉妒与控制、高风险行为。
多角关系:多角关系和一对一的爱情关系不同,是一种同时和多个人在一起的恋爱状态。对于一些人来说,多角关系并不是一个问题,其反而具有丰富感情和性生活等好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伴侣和其他人有情感或性关系仍然是一件难接受的事情,多角关系也更加难以平衡,在性生活中面临更多健康风险。爱情的形式是多样的,无论一对一还是多人同时交往,都是爱情的一种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伴侣间的知情同意和平等尊重。
虐待关系:在恋爱关系中,也可能存在语言攻击、身体伤害、不忠诚等,这些会给人带来内在的痛苦,但有时人们仍会停留在这样的关系中。有一种解释是,虐待关系往往只是恋爱关系中的一部分,当伴侣不实施虐待行为时,其仍然是亲切、热情、充满爱意的。一些挽留行为也能起到维持爱的感觉的作用。但无论如何,这种关系都是危险的。
嫉妒与控制:当一段受珍视的恋爱关系受到潜在或实际的威胁时,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就是嫉妒。内在的多疑、自卑、焦虑;外在的因素,如伴侣谈及旧情人、与旧情人见面等都可能引发嫉妒的出现。如果嫉妒程度较低并得到了恰当的沟通,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功能,例如促使双方开诚布公地谈论伴侣关系,让伴侣知道自己是被重视的,评估和巩固伴侣的承诺水平等。但嫉妒也很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如情感上的痛苦、被嫉妒方感到强迫或厌倦从而结束感情。在极端情况下,嫉妒甚至会引发暴力事件。
在一方追求另一方或挽回的过程中,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