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冤冤相报(2 / 3)

巅峰的人拿着哨子到处装模作样地为人记分。往往是一个人在干活四个人在看,可吃饭的时候大家拿的东西却是一样的,所以干活的人老是吃不饱,看着的人总是便秘拉不出屎来。

那年秋收,其他乡相继传出丰产的“噩耗。”“愁苦”的乡长于是下来视察各个村,想看看本乡实际收成如何。高鹏“年轻有为”,指挥身旁相熟的族弟忙了一晚上。第二天的时候,他家院子后面原本稀稀落落的庄稼地里突然长满了麦子,麦杆紧紧凑凑就像人的头发一样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而且颗颗硕大,粒粒饱满。人们将那片地的麦子一收,蜕皮称斤后居然创下历史纪录。当时的乡长猛夸高鹏精明能干,在全乡大会上还给予了表扬。当乡长志得意满地回去写报告后不久,村里人就发现他们其它的地里仿佛一夜间都遭了殃,不仅踩踏现象很严重,而且连棵长得像样的麦子都没有。精明的人一眼就看出,肯定是高家人连夜把其它地里的好麦秆都挪移到高鹏家的地里去了。高鹏倒是没有隐瞒,在村集体会上述说着自己的苦衷,扬言这是为了他们村和全乡的荣誉着想,牺牲些麦子是情理之中的。当年的麦子收成尤为不好,但起码饿着肚子还能活。可第二年就不是这样了。来年夏初,旁县的各级干部集体来他们这里参观学习,说要把先进的种植经验带回去。高鹏依样画葫芦,故伎重施,又是通过一晚上把其它地里的麦苗插到了他家后面的地里。那天本县的领导非常骄傲,因为旁县的参观团异口同声地发出了惊呼声,之后不约而同地开始大唱“赞歌”。参观团走后,高鹏被推举成典型,而且还奖励了20块钱。那年的冬季简直是叶长宁不愿想起的噩梦。由于全村夏初的麦苗几乎一大半被拔出地里挪移到一亩地上,没养分也没有光照,不出几天全部死光了。他们村当年秋天简直是颗粒无收,整整一冬季不知道死了多少老人和小孩。这数字听上去很吓人,但是在当年却奇怪得没有闹出任何动静,因为其它村里也时不时地会传出此类“噩耗”,只不过没有他们村这么多而已。所幸第二年春天,上面居然破天荒地给各村发下了种苗用的种子。当时的村里人早已饿昏了头,谁还能顾得上那是要种庄稼用的东西,都抢着要把种子煮了吃。高鹏还算有主见,说服村里几个相好的年轻人,拿着锄头站在地里,威逼大家把种子种下去,谁要是敢把种子偷偷拿回家,一经发现后当场会被打得半死。再后来又煎熬了一个月,上面发下了救济粮,大家才勉勉强强撑到了秋天。

叶长宁回想起当年的这件事心里是尤为感叹,按理说他得感谢高鹏,正因为他当时作风强硬,大家才会有活路。可是即使再轻的感谢词他都说不出口。如果不是高鹏那两回“偷龙转凤”,给麦苗挪地方,他们又何至于挨饿呢?他的老母亲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在那时没了的。

叶长宁不愿意再去想过去的事情,因为这些事对于他一个庄稼人来说是想不清楚的。自那之后他唯一明白的就一点,这世上只有庄稼是实在的!

是啊,他实在的对庄稼,庄稼也在实在的对他。他在后面的这么多年里一直在低着头活着,村里“活泛”人常常偷偷嘲笑他“不长眼睛”,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活得最踏实。

晚风渐渐转寒,叶长宁老人和那硕满的麦田道了别后,心满意足地往回走。

路过一条岔路口,老人停下了脚步,抬头端详着面前那座宏伟巨殿,再次出了神。

虽然是条岔路,但是它比主路都宽,路俩边阶段地安着脚灯,绵延向前,将行人不知不觉引入深处那座大院内。

那座院子他最清楚,是自己的儿子给他在村里唯一的老朋友盖的。简简单单四百多平米的地上半年之间跃然而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来,夜晚灯影闪烁,这院子仿佛仙宫一般让无数凡人着迷。

老人记得自己被主人当作重要的

最新小说: 小娇娇要出嫁,高冷指挥官急红了眼 结婚三年不回家?七零娇娇要离婚 穿成恶毒后妈,我养崽成了万人迷 小娇妻一胎双宝,陆爷夜夜哄! 我不是戏神 综艺咖怎么了 逐出家族后,我将送它下深渊 小美人娇又软,深陷大佬们修罗场 重生后,我成为了幕后资本之王! 听懂兽语后,我爆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