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新型船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能突破封锁线的快速战船,它们不能算是战舰,而其他两种则都是装甲舰。前一种本质上是覆盖了装甲的边舷列炮战船。以南部邦联军的‘弗吉尼亚’号为代表,后期代表是北军的‘新勇敢者’号;后一种战舰在设计上采用了全新的理念,代表是邦联军的‘莫尼特’号和她无数的翻版。‘莫尼特’号是由一位名叫埃里克森的瑞典发明家设计的,甲板低平、外有厚重铁甲包裹的战舰。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装甲炮塔。北军的工业资源占绝对优势,他们马不停蹄地生产和‘莫尼特’号一样的低舷浅水炮舰,到9065年为止共计达到40艘之多。南军的工业基础薄弱而且还在不断萎缩,充其量是改装现有船只,所以无法形成气候。”
“无论南军还是北军,战舰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交战环境的影响。美国内战中的水面战斗多在沿海或内河展开。这就意味着除偷渡封锁线的船只或者商业劫掠船之外。战舰的远洋航行能力对于交战结果并不是太重要。所以‘莫尼特’号可以不顾在风大浪高的海面上航行容易倾覆的危险而把水线设计得很低。而在河流上,所有创新或者一拍脑袋的想法都可以得到尝试。”
“在美国内战中的另一个进步是首次出现了炮塔舰。炮塔的想法是把主炮放在一个旋转炮台上,只要不伤及自身,可以通过炮台的旋转朝任一方向开火,这个主意并不是美国北军设计师埃里克森专有,另一位着名设计师——英国皇家海军的科伯?科尔斯与他不谋而合。科尔斯的设计是把炮塔安装在一个roller path上,这比埃里克森把炮塔安装在中心轴上的想法要好很多。科尔斯的设计影响了本世纪60年代中期建造的丹麦战舰‘罗尔夫?克拉克’号,不久之后又用于经过彻底改造的英国战舰‘君主’号,英国海军从这艘实验舰身上得到了远超过他们期望的宝贵经验。”
“但这还远远不够。科尔斯和海军部官员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关于全炮塔战舰最佳设计方案的辩论,最后双方均有一个方案入围。但是他们分别在一定程度上犯了相似的错误,虽然那个时候蒸汽技术的可靠性与日俱增,但他们改良的对象仍旧是风帆战舰。科尔斯和造船商雷尔德思的‘船长’号比瑞德的‘君主’号错得更离谱。在设计之初‘船长’号的吃水线就非常低,由于建造的时候负载增加,完工的时候吃水线还要下降,经过计算,船身稍微倾斜(不到40度)。船体的稳定性就消失。但是科尔斯使出浑身解数获得了公众对‘船长’号的支持。前两次甚至第三次下水的表现似乎还都不错,但9070年9月6日,‘船长’号在比斯开湾终因风浪倾覆。”
“相比之下,‘君主’号的稳定性相对好一些。而且更适合远航。但实际上,她的设计师瑞德从来就瞧不上改良风帆战舰这个想法,他更青睐由他设计的第一艘无桅炮塔战舰‘毁灭’号,她在9071年紧随‘君主’号之后进入皇家海军服役,但不久即退出现役。很久之后。世人才发现她是‘维多利亚’号的原型,她拥有低甲板、宽横梁、厚装甲等特点,架在双炮塔上的主炮分别指向前方和后方,只有一个‘军用桅杆’用来打旗语,蒸汽是它唯一的动力系统。即便是已经有了设定的船体框架,但是接下来的时间中外壳设计仅仅得到断断续续的改进,这段时间被恰如其分地称做战舰设计的‘摸索阶段’。部分原因是军方的犹豫观望态度,他们并不愿意把未来完全托付给蒸汽机,在他们看来这种转变太冒险。直到本世纪70年代,新建造的一些战舰竟然还是全风帆配备。我们所知。至少有一艘战舰——我所在的地中海舰队引以为荣的‘不屈’号在进入战斗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帆降下来。炮塔的命运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人们并不认为将火炮安装于炮塔上是唯一明智之举,很多人仍然青睐于把大炮安装在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