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下去,他悄悄提醒她“很多像你一样的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CBS占一席之地啊!”老师的点拨让温弗莉醍醐灌顶,她走进CBS的大门,这扇门开了,就没有人能关上。
1976年,温弗莉大学毕业前往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WJZ电视台与同事一起主持“六点钟新闻”节目,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感情的新闻表述方式,与传统主持人刻板庄严的风格相差迥异,但新生的事情几乎很难一夜流行,温弗莉迫于压力不得不告别“六点钟”新闻,转而主持一个早间谈话节目“人们在说话”。
从“六点钟新闻”节目下来,温弗莉受到巴尔的摩WJZ电视台的特别关注,她的上司,一个刚上任的导演派她去纽约接受整容手术——因为她的头发太厚、鼻子太宽、下巴太大,导演心目的黑人女子应该如波多黎各女人一样充满诱惑,但温弗莉的胚子太差,美容师端详半天后望而却步,因此整容一事不了了之。
其实温弗莉在新闻节目上的失利不能归咎与她的外貌,70年代和80年代,妇女在电视台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是黑人妇女了。当时一位著名的男性电视主播就曾经宣称:女人不适合播新闻,因为她们的声音不具有可信度,听起来就像街头巷尾的闲谈。
但是美容计划的流产并没有阻挡温弗莉的成功,1977年她主持“人们在说话”脱口秀,收视率一路飙升,超过当年脱口秀名嘴菲尔.当纳的节目,巴尔的摩的电视观众津津乐道于温弗莉的口头禅,7年的时间温弗莉致力为这个美国大陆最东部的城市制造欢乐,她做到了。
温弗莉在巴尔的摩名声大噪,但她的制片人不满足于仅在东南一隅的成功,于是把温弗莉的节目录像带寄到美国广播公司(ABC)芝加哥分部WLS电视台,电视台管理层看后立即向温弗莉抛去橄榄枝。
温弗莉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不过魔幻之处不在手指而出自嘴巴,有人好奇地问,你每次为节目准备多少问题,她说,“我从来不准备问题,我只是坐在那里和人聊天。”
在她看来,与别人沟通的最好办法是去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她与生俱来的敏锐洞察力令她有如潜伏在人体内的“蛔虫”,这让她能恰如其分地捕捉到谈话中最吸引人的焦点,提出极具针对性的问题,ABC高层们相中温弗莉,正是看到了她的这一非凡的才能,于是伯乐识马的风情也继续在芝加哥上演着。
温弗莉不辱使命,大刀阔斧,把“芝加哥早晨”节目中的风花雪月、不关痛痒的题目统统拿掉,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和富有争议性的题目,别人感兴趣的事情她从来不做,相反,没有人敢做的事情她总是首常禁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娱乐界,许多“脱口秀”节目为了吸引观众不得不大卖噱头,温弗里的竞争对手们往往以招供个人隐私为话题,或者是展示功能紊乱的个人和家庭,以揭露和羞辱困境中的人为乐事;而温弗里却想办法抚慰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好一点,从心灵出发,自我改善。温弗里为那些受到心灵折磨的人群开掘了一个出气孔,让他们痛快地把压抑释放出来。
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芝加哥早晨”从一个下三流的脱口秀一跃而起,与名嘴菲尔.当纳的脱口秀并驾齐驱,三个月后,该节目超越菲尔.当纳变成收视率第一的金牌栏目,温弗莉俨然成为脱口秀的代言人;1985年9月,“芝加哥早晨”更名为“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在全国120个城市同步播出。1985年底,面对同城同侪温弗莉的巨大成功,名嘴菲尔.当纳败走麦城,带着失落搬到纽约。
她的身上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什么成功总是如影随形?在白人男性占主流的美国传媒界,她天命之年、长相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