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告发李存义与其子李佑,曾同胡惟庸谋逆。洪武十九年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是受胡惟庸指使。李善长为了大兴土木,向信国公汤和借用卫卒三百名。汤和暗中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颁敕李善长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其妻等七十余人被杀。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宋濂的孙子宋慎亦受牵连被杀,宋濂本人贬死四川茅州。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或许,胡惟庸案只是太祖皇帝的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集权。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其子朱棣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潭王朱梓的王妃于氏是都督于显的女儿。洪武二十三年,于显之子宁夏指挥于琥被卷入胡惟庸案,旋即被杀。朱梓惶恐不安,在其皇父召他进宫之时,与于氏一道自焚而死。第一代长沙藩王温文儒雅,竟自毁于党禁之下,引起了人们无限的同情,名臣夏原吉和著名诗人袁宗道都曾写下诗篇,为之哀咏。
然而,潭王朱梓自焚的真实性却始终扑朔迷离。朱梓相貌俊秀,性极淫荡,在去长沙就国之前就与不少宫女关系暧昧。他就国后,仍经常借朝觐的名义到京城与情人幽会。每次到京城,都要在宫中住上一段时间。最初朱元璋还以为朱梓是眷恋父母才如此的,不但没有怀疑,反而对他更加宠爱了。或许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对此事有所察觉后,朱梓才恐惧过度才自焚的。从太祖朱元璋对子女要求的严厉程度推断,如果他知道了此事,朱梓肯定在劫难逃。
虽然传言大多都是将朱梓之死与胡惟庸案生拉硬扯在一起,但这似乎恰恰反映了朱梓之死另有原因。如果不是因为他在后宫乱搞的话,那么这其中肯定隐瞒了更大的阴谋或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