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从11岁上“触武“到今天,已经与诸侠客沐雨栉风20余载,从一本本大部头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真善美,体验到了侠肝义胆豪气干云柔情似水江湖险恶,流连于如梦如幻恍若仙境的奇缘佳遇,痴迷于行云流水美轮美奂文字语言意境。可以坦言,本人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渗透着武侠小说的哲学,换言之,我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蒙受过其熏陶。这样的结论以前断不敢言,易遭批判,现在不然,武侠小说已登大雅之堂,不仅上了中学教材,更有甚者,一些知名高校已经成立了“金学“研究组织。
我的童年文化生活,听评书是最大时尚,当时小喇叭普及,收音机是唯一家电。从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到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再到单田芳的《三侠五义》《白眉大侠》,每天中午12点和下午6点半的播出时间,万人空巷,收音机前摄人神魄,扣人心弦。但令我耳目一新又产生震撼的是在小学五年级,头回听郑州经济广播电台播出赵维莉版《萍踪侠影》,当时就痴了,舌桥不下。“张丹枫白衣飘飘,落入人群“是那时校园里最流行口语,新派武侠小说之魅力由此可窥见一斑。第一次读武侠在初中一年级,《故事精选》杂志连载金庸的《神雕侠侣》,洪七公雪地请杨过吃蝎子一节,教室外亦飘扬着鹅毛大雪,捧卷凝神,直读得心驰神往,浑如置身于现场,欲罢而不能。第一回完整读武侠,是在半年后的暑假,从伙伴处借一本《七剑下天山》,三个通宵秉烛夜读,昏天暗地像经历了一个世纪,后食而不知其味,充耳是金戈铁马仰天长啸之声,入目是长河落日残阳如血之景,萦怀是英凤侠骨风流慷慨之情。读到楚昭南断凌未风右手拇指时,惋惜得心碎,不忍心往下看,天要塌下来,正好鸡鸣头更,掩卷出门溜达了一圈,方才平息下情绪来。再之后,陆续看了《飞狐外传》《射雕英雄传》《白发魔女传》《多情剑客无情剑》《陆小凤》《天龙八部》等等,至高三毕业,金庸作品悉数读完,梁羽生古龙作品均告过半,温瑞安作品只读一部,就是《四大名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