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都市言情 > 乐圣成长系统 > 从无调性看音乐史

从无调性看音乐史(2 / 4)

世纪的某一天,一个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德国教堂管风琴师,无意间发现了一本记载有“十二平均律”的书籍,他看过后,大为惊诧!经过仔细地思考,他认为十二平均律比之前所用的五度相生律、纯律,都更为科学!

他当即着手,改造自己的钢琴,按着书上的律制,弄出了一台依照“十二平均律”为标准的钢琴。(准确的说,那时还不叫钢琴,应该叫羽管键琴,或是古钢琴也可。)

这个全新的律制,使得他越弹越喜欢。1722年,他在对新律制的欣喜之下,立即为这种全新的音律写了一部音乐曲集,名之为《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或许,你不是一个特别了解音乐的人,否则你一定会发出一声惊叹!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西方音乐之中,被称之为“音乐的旧约圣经”,这你或许不能理解,那我换一个比喻,那便是音乐的《论语》!巴赫在音乐的地位,便如同孔子之于儒学!

而由此,十二平均律开始被推广,在遥远的欧洲,遍地开花,从莫扎特到海顿,自贝多芬到舒伯特,肖邦李斯特……一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乐器,都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可是大部分人眼中,十二平均律来自西方,那是西方的律制!来自那个叫巴赫的“音乐之父”,音乐家眼中称之为“神”的男人。

很少有人知道,十二平均律其实来自中国,来自一个叫朱载堉的“叛逆”皇子。

我们翻开初中、小学生的课本,大明朝的徐霞客、李时珍、徐光启之类是映入眼帘,可曾见过朱载堉的名字?这个影响了全世界音乐三百多年的人,居然不见于书,名不见经传,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此叹道:“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讽刺。”

而大小体系,居然异常地契合十二平均律!两者联手,席卷欧洲,随后风靡整个世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代作曲家努力地挖掘着大小调体系的所有可能,逐渐地,他们中的部分人,开始感觉到了不满足。

为什么?

因为,太和谐了,太好听了。

我们今天一定很奇怪,和谐也是错?好听也是罪?中国人向来崇尚和谐,如地球人向来喜欢好看。

这就要开始往外扯了。

这和那个时代的思想有关系。

我们总觉得,音乐要美。可是我们很少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自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就开始讨论什么是美,同样,在东方,有一位叫“老子”的人也在谈美。可是,什么是美,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直到十八世纪,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首次开创性的把关于“什么是美”的讨论,转换为“什么是审美”开始,美学开始走上了一个全新的路程。

康德首次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是一种直觉”。这就把美学引上了一条康庄大道,从客观美学——即讨论什么是美、美的真谛,转变为主观美学,关注的是审美。审美是一个判断的过程,人是先有了判断,才会有美感。直到现在,要讲“客观美学”,那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在美学界已经公认的一点,美是无法客观的,讨论客观的美,是一条死胡同。康德指出了,判断先于感觉,也就是说,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客观的美”的情况下,我们就已经判断它是不是美了,然后我们判断过后,再去讨论美,这里面恐怕有非常大的逻辑漏洞。康德在书中有详细的论证,这已经成了公论,不是我的一家之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康德说,审美是“超功利”、“无目的”、“非概念”、“具有主观普遍性”的一种活动。再加

最新小说: 斗罗:天生媚骨,开局蓝霸团宠 我在北极圈当地主 我刚离婚,太太请自重 桃花剑仙赐福:开局强吻高冷校花 女儿火化时,渣总在为白月光放烟花 山野奇医 重回七七,开局跟女知青回城 香江风云:扎职为王 入局,对她上瘾 我是如何当神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