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赶到工棚的时候,王明义他们几个已经在招呼人把大棚里摘好的菜分门类别地摆放到屋子外面的空地上。
正月初二,本来众人都要忙着走亲戚回娘家,不过春节期间每日生鲜那边店门照开,完全没有关门不营业的打算。所以除了大年初一这天,店里边用的是年三十下午送过去的存货以外,王泥湾的菜仍然要掐着点往县里送。
车队里开车的几个师傅这会儿都在大棚外边的空地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王皓老远就看到杨三正在给众人发烟。
“回来了这是?杨树岭没留你住一晚上?”看到王皓朝工棚这边走过来,杨三戏谑着问道,他自然知道王皓一大家子今天肯定是去了杨树岭那边。
“真住一晚黄花菜都凉了!”
“你是什么情况?这才年初二就赶过来了,家里没让你走亲戚?”本来王皓三十晚上就跟杨三打过招呼,初一初二给他放两天假,先不急着回王泥湾这边,倒是没想到这家伙这么早就赶过来了。
“没什么好走动的,上午去了趟舅舅家,顺便给两个老表家里扔了点东西,饭也没吃就回来了。”
“要我说,年年也就这一个路数,等老一辈都走了,怕是没几个年轻人愿意跑这个路。”
给王皓递了根烟过去,杨三唏嘘着说道。
点了点头,从他手里接过烟,王皓自然知道杨三说的也是大实话。实际上也不用等到老一辈都走了,再过上十年二十年,正月初二走亲戚的传统,其实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丢的差不多了,上辈子他没少见过这种情况。
也谈不上上纲上线说什么丢掉传统,无非就是社会发展了,时代变了,人的心思也不一样了。以往正月里回娘家也好,走亲戚也罢,多少都是老一辈带着言传身教,有那么一些文化在里面。
等到社会风气骤然发生变化,小家庭的观念越发浓重,人人都只想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话,视频都成了家常便饭,不像以往那样见一面犹如登天。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本身就是有利有弊的事情,随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启的打工潮一路走进新世纪,教育移民,经济移民的情况早就变得极为普遍,身处异地,走亲戚自然没有以前那么简单。在动不动就要跨县跨市,甚至跨省跨国的情况下,走亲访友的观念自然也淡了许多。
除此之外,越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的个体特征也是越发明显,当生存压力不再是局限在一分田两亩地上面,而是覆盖到房子,车子,柴米油盐酱醋茶种种领域的时候,工作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本来就只有几天的春假,甚至好不容易才放下手里的活儿休息几天,愿意大老远地长途奔赴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少。
只不过就眼下来说,王皓觉得走亲戚仍然是未来十年内老生常谈的问题。
“王皓回来了!”
大棚里,王明义掀开门板弓着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账本,看到王皓正在工棚门口跟杨三抽烟聊闲,打了声招呼就走过来。
“回来了!”
“对了,你赶紧给林乡长回个电话,人这一下午已经打了好几通电话过来了,应该是有什么急事。”
打了好几通电话,找我的?什么情况这是!
挠了挠头,王皓也没闹明白,林和平大过年的这么火急火燎找自他会有什么事情,不过连续打了好几通电话,想来不是开玩笑。
于是,点了点头,不等手里的烟抽完,他立即猫着腰进了工棚,拿起话筒就拨通了林和平之前留下来的那个电话。
话筒里,嘟嘟了两声后,立即听到林和平似乎有些沙哑的声音。
“林叔,我王皓啊!”
“嗯!王泥湾那边过年这两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