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不得多想,朱棣立刻点兵准备出城作战。
他的优势就是骑兵,若是被朝廷的军队围在城里,那他骑兵的优势便完全没法会发。
穿戴整齐的朱棣看起来异常威武,虽已四十多岁,但是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傲气的脸庞都证明他是廉颇未老。
军靴踩在石板上铿铿作响……
“可知南军来将是谁?”朱棣一边前往校场,一边问身边的人
“回王爷,是铁铉和盛庸。”随从连忙回答道
朱棣一愣,但是脚步并没有停“此二人不是文官吗?这消息可靠吗?”
“可靠,我们的斥候再三确认,南军大纛上确实是这两人的姓。”
朱棣嘴角扯出一丝冷笑“难道我那好侄子无人可用了吗?竟然用这两个从未打过仗的文人!”
不管怎么说,朱棣感觉此战自己赢定了。
他以骑兵对步兵,以百战之将对初生牛犊,这仗怎么打都没有输的道理。
其实不光是朱棣,就连朝中的大臣们也不理解朱政煊的用人。
开国功臣虽然大多已经年老,但是主动请缨之人并不在少数。可是,朱政煊还是拒绝了他们的请战要求。
为了此事,徐辉祖也私下里找过他。
要说这徐辉祖的的确确算得上朱政煊的铁杆,在朱政煊宣布以盛庸、铁铉为帅的时候,他没有反对,而是表示了坚决的支持。
他支持让朱政煊的压力骤减。
深层次的原因朱政煊当然不能说,他给徐辉祖的理由是,开国将领于燕王太熟悉,以燕王的能力,很轻松便可以战胜他们。
对于这个理由,徐辉祖勉强接受,但是依然对盛庸和铁铉的任用保留意见。
你问徐辉祖为什么不主动请缨?
这就不得不说徐辉祖此人的沉稳,不管怎么说,他总是朱棣的大舅哥。
若是他为主帅,赢了还好说,若是输了,说不定朝中便会有拿着个做文章。
虽然他知道朱政煊信任他,但是若自己成了众矢之的,那朱政煊也会很麻烦。
所以,还是保持低调的好。
两天之后,兵分两路的燕军迎面便碰上了盛庸和铁铉的部队。
盛庸一路走真定,过无极,现在已经在保县。铁铉的右路出济南过沧县,现在已经在雄县。
保县西北为北平西大门紫荆关,占据保县除了直接威胁北平之外,还可以威胁紫荆关。
若是能拿下紫荆关,朱棣便没了往西进入三晋大地的可能。
燕军右路统兵大将是朱能,统率五万骑兵,一万步兵。他的对手就是新手盛庸……
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打一个从未打过仗的书生,这……属实有点不像话。
但是战场上没有不像话,只有输赢。
保县是个小县城原本是在朱棣的控制之中,但是像这种地方是不会有什么坚定的立场的。
所以盛庸大军一到,保县县令立刻开城迎接,并大肆劳军一番,以示对朝廷的绝对忠心。
正在保县修整的盛庸听闻燕军前来,立刻指挥人马出城拒敌。
为什么不守城?
守什么城?皇上下的命令是攻取北平,这还没到北平城下呢,自己倒是先守上了,且不论输赢,就是他这态度怎么和皇上交代?
再者说了,保县可是个小城,城墙只有两三丈高,更是连个护城河都没有。
守这城?确定不是自找被围?
很快,盛通六万步兵便在保县城北五里处列阵。
而对面的燕军骑兵也陆陆续续赶来,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在北风和艳阳中,双方士兵都铆足了劲头。铠甲反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