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孙就有些怪怪的,好像自己突然老了许多一般。
顺天府。
“什么?让我派人?”
朱棣在府内前堂失声道。
只见面前的道衍有些无奈地点了点头。
“晋王书信之上确实是如此交代。”
说着,把手中朱棡派了快马送来的亲笔书信交到了朱棣手中。
本来朱棡和朱棣两人便是沆瀣一气,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所以信上,朱棡自然是将朱橚在自己煤矿探查的过程和经过都说了个清楚。
末了,朱棡表示自己已经派人去和往京城送信的兄弟商议了。
并且希望朱棣能够在半路上派点人招待一下朱橚,劝劝朱橚别把消息传到父皇耳中。
信上的话语虽然写的委婉,但是朱棣却是马上便明白了朱棡的心思。
若是劝几句就能让朱橚打消念头的话,朱棡自己怎么不劝?还不是因为没用?
所以得是什么样的人才不会传消息呢?那必然是死人!
之所以朱棡自己不派人,而是将事情交到了朱棣手中,自然也是有他的考虑。
朱橚才在太原府上发现了自己的丑事,和自己闹了矛盾,转头死在了半路上。
别人若是没有证据还好说,可若是让府上的有心人利用,从背后捅自己一刀又该如何?
毕竟朱元璋可是明令禁止皇子之间相互残杀的。
别到时候煤矿的事儿没传出去,又因为截杀朱橚这事儿让自己落得一个杀头的罪名。
明白过来之后,朱棣也是有些纠结,不知道该不该听从朱棡的吩咐。
一方面,朱橚和自己虽然交情不深,但好赖也是兄弟,并且曾经两人并肩作战,中间也无任何仇怨。
另一方面,自己和朱棡又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到时候惩罚落在朱棡头上,若是朱棡心里不平衡把自己拖下水了怎么办?
说到底,人还是利己的动物。
只是斟酌了片刻,朱棣便狠下了心来,对着道衍咬牙交代道。
“从府上挑二百个好手,在顺天府南郊严查,将安定王装扮的行商车队拦下来。”
朱棡传来的信中,朱橚便是乔庄成了行商的车队才混了进去,没让自己郊外守着的人发现。
然而,朱棡和朱棣却是都不知道,朱橚此时早就已经卸下了行商的伪装。
道衍和尚听完,当即拱了拱手退了出去。
虽然朱棣嘴上说的是将安定王拦下来,但是以道衍的聪明,哪里不知道这是朱棣的委婉?
二百个好手,不就是为了将朱橚截杀在郊外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