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随着刘辩在洛阳坐稳朝堂,逐步把握住了主动权。
《洛阳民政》也随之开始发力。
从洛阳新貌到制度改革,从鼓励商事到关注民生,从轻赋薄徭到完善刑律,一个经历了百折不挠,浴火重生的大汉朝堂形象,终于得以回归政令清明的秩序。
塔。读<小-说APP,-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小说网站
没有一句话提及天子刘辩,却处处都让人意识到了,这个曾经只存在于传说里的“傀儡皇帝”,真的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一列革除利弊,不遗余力大力扶持农桑民情,义无反顾整肃朝堂乱象的政策,每一件都很形象的刻画出了,一个精明干练又不失魄力和霸气的明君之相。
掌控舆论渠道的影响力,终于也露出了它本该具备的显赫地位以及存在的价值。
让无数朝臣和权贵世家为之侧目。
他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份叫做报纸的重要性所在。
那是可以完全颠覆整个大汉话语权的存在,谁掌握了它,无形中就等于是掌握了天下的舆论大势。
而这种势,以前确实由他们这些士族所掌控的。
就因为这个,有的人开始心惊肉跳又惴惴不安,有的人则是觉的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但同样也会有人,为此而不动声色却满怀期待。
但是不管怎么说,天子刘辩东归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洛阳民政》也同样还是以每月一期的速度在刊印发行着。
然而就是这么几期的内容,却还是宛若在烧红的烙铁上,泼上了一瓢凉水,瞬间腾起了大片的蒸汽与烟雾。
直接引起了轩然大波。
像袁绍和袁术控制的地盘,或者益州、辽东等地,甚至都开始严查随着商队而散播开来的《洛阳民政》了。
这一方面突显了这份报纸在影响力上的渗透,另一方面,也侧面印证了这些割据势力对于这种渗透的忧惧。
只是很可惜,对于刘协业已逐渐搭建完善的传送渠道而言,这种盘查和阻拦显然是力有未逮的。
所以显而易见的,这些人最终都失败了,也只能尽量《洛阳民政》在明面上的传播,却无法制止它们无孔不入的散播到有需要的人手上。
正因为如此,在这份影响力的推波助澜之下,刘辩也真正意义上正式站到了前台,得以履行一个真正帝王的权力。
五月,刘辩征召郑玄、蔡邕、黄承彦、张机等人为太学祭酒,重立太学各堂院,置翰林院、文学院、武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农学院等堂院。
差点儿直接把整个伏波岭学塾给搬空。
毕竟,自从董卓两年前裹挟整个洛阳迁徙长安开始,整个太学其实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而这却并不是它第一次的没落。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由五帝时期的成均、夏朝的东序、商朝的右学、周朝的上痒演化而来。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
但是在王莽乱政时期,因为礼乐崩坏,典籍散落,四方学士怀协图书而遁逃,太学也随之零落。
光武帝刘秀徙都洛阳之后,戎马未歇,即先行文教,再次起营太学,访名士大儒,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聚洛阳,再兴治学之道。
至汉质帝时,已建成240房,1850室,太学生人数已逾3万余人。
这次又经过刘协再次的重修改建,进一步扩大了整个太学的规模。
甚至还另外建造了一栋五层高的混泥土藏书楼,楼内图书全部都是纸质书籍,算是一下子彰显出了文气所聚之地的逼格。
毕竟,这样的藏书量,真的是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