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天禧盛世 > 第237章 参知政事

第237章 参知政事(1 / 3)

中国维持大一统格局长达两千年,黄河、长江、大运河缺一不可。

李唐所编《隋书》虽然把杨广贬得体无完肤,却靠大运河维持帝国正常运转,后又因黄河运力难以为继,以东都、西京并存。

但江淮漕米运抵长安的费用仍然屡创新高,甚至有“斗米斗钱”之说。即便如此,李唐还是因为漕运遭阻而亡国。

赵宋汲取李唐经验教训,定都汴水、黄河之滨的开封,并照搬刘晏转般法: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

于是,开封成了天下粮仓,仅在京诸司库的搬运健卒就有五万人。

自太平兴国六年起,江淮发运司岁输开封米粮一直稳定在五百万石到七百万石之间,遂于景德四年以六百万石为定制。

真、扬、楚、泗州七仓共有船六千只,专用于入汴之纲。

真、扬二州纲船抵达开封通常一年三运。

楚、泗二州纲船抵达开封通常一年四运。

至此,江淮运河和汴水运力用去八成,金银、钱帛、绢丝、香药等物品的上贡和公私商旅、人船客货的往来占去两成,还得受斗门、水闸、枯水期、沿线商税务的层层限制,严重影响商品流通,特别是铜钱、铁钱等主要货币的流通。

达官显贵、豪商巨贾云集京畿,物价昂贵,值得输出的特产只有“钱”这一项。

偏偏“钱”不宜携带,景德平钱每一千枚重六斤。

“腰缠万贯”是什么概念?

六万斤!

铁钱更重,万缗八万斤左右。

而且,各地钱制不一,即便千辛万苦把钱运出去,人工之外,仍然面临最少一层兑换手续。

商贾被迫以绢帛、金银等单价较为贵重的物品输出,不仅得面对另一层商税、关卡盘剥,还是得为转般、损耗而苦恼。

种种难题,因钱券迎刃而解。

商贾揣钱券在怀,便能轻装上阵。

“钱券”的对标物从来就不是“货币”,而是“转般”、“折损”。

……

为了洗去钱券溢价为自身价值的嫌疑,刘纬不惜从头说起,也是在为各地转运司设立钱库打伏笔。

终宋一朝,路、府、州、县少有钱粮库存,哪怕输京运力上限,也得堆在真扬楚泗四州的转般仓。

每有赈济,诏敕先出,再经四地转般仓下发。

对赵恒而言,在江南、两浙分别设立一座存量高达五十万缗的钱库,不异于天方夜谭,这不是鼓励人造反吗?若非尚在懵懂期的赵全益进西庑旁听,他已经发作了。

刘纬斟字酌句:“四千万缗钱券入市流通,金银或许还能当钱用,铜钱、铁钱会在十年之内退出流通,最多用于市井买卖。”

赵恒一阵头大:“四千万缗钱券入市流通,溢价还在?会不会生乱?”

“古来圣贤皆言:农桑贡赋,王道之本。管榷杂税,王道之末。善为国者,重其本而轻其末,不善为国者,则重其末而轻其本。”刘纬道,“臣以为,此言不妥。”

“农桑既为国家根本,理应举重若轻,不倚不靠,何以历代君臣皆仰之?

今我皇宋农桑所课占岁入六成以上,而山泽、关市之利已近岁入四成,远胜前代。

假使来年,农桑所课占岁入两成,山泽、关市之利占岁入八成,农桑安居乐业,商贾贩卖四海,别说四千万缗,就是四千万万缗也不在话下。”

赵恒怒目:“金、银、铜、铁、锡、茶、盐、香、矾坑总有穷尽时,管榷征算、斥卖百货之利过急则商贾不通,何来四千万万缗?”

刘纬道:“古人取土制瓷,贸易万物而回。我皇宋以绫纸作券,偿万物之所直,为何不能贸易万物而回?”

最新小说: 陆长生叶秋白 将陨 上命昭唐 逃荒:我的系统能暴击抽奖 蜀汉之庄稼汉 开局当替身,真千金在豪门杀疯了 诸天:数值怪从北宋末年开始 穿越后,全家集体当逃犯 我在北宋吃软饭 东北出马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