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
刘昊赈灾事毕,启程回洛阳,每经一县,百姓纷纷夹道相送,送别声此起彼伏,令刘昊心怀激荡。
身后陈宫一路上都泪水盈眶。
曹操一直挥手致意,手都酸了。
杨彪更是夸张,远离百姓后就嚎啕大哭起来。
不过仔细想想,也可以理解。
杨彪在历史上从董卓挟持献帝时崭露头角,董卓意图迁都时,他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
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后,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据说曹操甚至想把他杀了,但是杨彪又素有威望,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可见杨彪对汉室的忠诚,如今他正是20多岁心怀天下的热血青年,怀揣着无限的抱负。
这次赈灾,更是尽心尽力,面对百姓拥戴,刘昊自己都被深深触动,更何况是他,不哭才怪。
这日,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向西南而行。
突然发现前面的队伍纷纷停住了脚步,抬眼看向远处山坡。
“怎么回事?”刘昊问道。
堂溪典对着旁边亲卫说道:“去查探清楚。”
片刻之间,亲卫飞奔而至,禀告道:“启奏殿下,前面有人拦路。”
刘昊皱眉道:“谁敢阻拦朝廷军队?”
那亲卫道:“是晋城太守刘祥携百姓恭迎殿下,还请殿下示下。”
“哦?走吧?前去看看。”刘昊说道。
“喏。”众人调转马头。
很快,刘昊率领数千军民来到山坡脚下,只见一座土堆上站满了人。
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衣服破旧却洗的干净,神情紧张且带着期盼之色。
“拜见殿下。”刘祥躬身道。
“免礼。”刘昊摆摆手,打量一番,疑惑道:“你是太守,为何聚集民众?”
刘祥忙回答:“启禀殿下,百姓听闻殿下回程路过晋城,殿下此次赈灾救苦济难,乃是天命所归,百姓感恩殿下仁慈,所以特在此恭候殿下凯旋。”
刘昊点点头,又问道:“你是如何知晓吾要从晋城走?”
刘祥笑道:“是那边的游侠儿传回来的消息。”
刘昊看到山坡下,几百名年轻力壮的游侠儿,手拿兵器,正警惕地盯着四周。
刘昊没想到,江湖上也有自己的名气了。
刘祥继续道:“微臣担心来此迎殿下的民众过多,容易造成混乱,故特邀请数百游侠儿保驾护航,希望殿下不要嫌弃。”
“无妨。”刘昊淡淡地说道。
随即,他翻身下马,来到众人跟前,朗声道:“诸位父老乡亲们好,吾奉旨赈灾,不辞劳顿,终于将灾民安置妥当。”
“谢谢殿下!”山坡下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
刘昊微笑点头,目光扫视众人,说道:“尔等虽然饱受饥寒,但仍然坚强地活下来,实属不易。刘某钦佩汝等的勇气和毅力。”
接着他话锋一转,道:“但尔等也需注意休养生息,切莫急于求成,若是累垮了身子,恐怕就辜负吾的一片好心。”
“草民谢过殿下!”
“谢过殿下”
“殿下……”
众人齐声高呼,声音震耳欲聋,似乎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刘昊继续说道:“汝等都是好样的,但愿日后能够继续好好生活,不要再像此次一般,流离失所,颠沛流离……”
这些话,都是刘昊的真心话。
这时候一位哭的稀里哗啦的老翁,拄着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