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吗?”刘昊低头思考了半响,说道:“学有所成之时,必建立一方盛世社稷。”
蔡邕闻言,抚掌大笑:“好志向,只怕到时候殿下要失望啦,陛下不允许您做任何政治或军事上的改革。”
刘昊轻声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身为高祖后裔,便理应担负起富强大汉的责任!至于父皇那边,我会说服的。”
蔡邕、王兴听到这里,内心震撼不已。
刘昊这番话说的实在是太霸气了,简直像一把利剑插入了他们内心深处。
更难想象的是说出如此豪迈话语的人,却只有区区五岁而已。
“殿下的志向令我佩服不已,不过,”
蔡邕收敛神情,郑重道:“既然殿下决意要修习,那么就应该清楚,文学博大精深,并非一蹴而就的东西。”
“我明白的。”
刘昊点点头,说道:“我一切都听蔡先生吩咐。”
蔡邕说道:“殿下放心,吾一定竭尽全力辅佐你。”
刘昊欣喜道:“多谢先生,今后还要多多劳烦先生。”
此时旁边的王兴眼中精光闪烁,缓缓道:“殿下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却颇具英雄之气,今日老夫冒昧问一句,殿下修习兵法韬略今后又打算做什么?”
刘昊毫不犹豫的答道:“大丈夫!当建功立业,保卫家园,为大汉百姓守护疆土,不使异族南侵也!。”
刘昊的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充满了男儿气概,令蔡邕与王兴肃然起敬,纷纷鼓掌叫好。
“好!”
王兴朗声道:“王某也希望殿下将来能够如同古圣贤那般,为大汉百姓谋取福祉。”
王兴拱手道:“兴定当倾囊相授。”
……
之后,刘昊日日跟随蔡邕和王兴,学习文韬武略。
师生三人之间的闲谈,尤其是刘昊的一番肺腑之言,被士人广为流传,《师前明志》成为一段佳话。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薛仁贵和刘伯温被安排到太学学习,刘昊也时常去太学听课。
这三个月来,刘昊的聪明程度简直惊呆了蔡邕和王兴。
原因无他,只因为刘昊的智商实在太高,不管什么东西看一遍就记住,而且还会举一反三。
比如,刘昊现在已经可以用《论语》上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不标准,但是大致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另外,关于《诗经》、《礼记》等典籍,刘昊看几遍之后基本就全部记在脑海中了,并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背诵,甚至有些词汇的意境和意思,刘昊闭着眼睛也能够完整说出来。
毕竟像刘昊这么大年纪就能将典籍掌握到如此熟练,还能背诵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当然,最让蔡邕和王兴震惊的不仅是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刘昊的文采!
这货在太学里待了一个月,除了跟同窗交流之外,竟然把自己带回来的那些杂记都啃完了,还写了好几篇不错的文章。
这还算是个5岁孩子吗?
这是妖孽啊!
蔡邕和王兴看向刘昊的眼神都变了,充满了欣赏与赞叹……
从此之后,也不知道为啥,刘昊总感觉这两位老师看向自己的眼光怪怪的,好像在看一件稀世珍宝似得,看的刘昊浑身发毛。
难道是因为自己长的帅,所以引起老师们的注目?
难道是自己35点魅力造成的?嗯,应该是这样。
刘昊的聪明好学也传出宫外,被士族子弟争相称颂,毕竟这年头五岁能识字的孩童实属罕见,更何况是能够写文章的。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假的,毕竟刘昊是皇帝独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