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三又来了精神:“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潜伏在暗处,如今既然有案子了,听你的意思,又事涉太师,你有用到我处,只管吩咐。”
狄知逊说:“原本我是没有这个打算的,但现在看来,我得想办法跟太师见一面了。”
-----------------------------
天色渐晚,在承天门的暮鼓敲响之前,魏征的马车从景风
门出了皇城,左转,经过左武侯卫的衙署,继续向北走,行至延喜门前的大街,马车右转,向着永兴坊魏府的方向一路前行。
永兴坊紧邻皇城,路程很近。
大唐穿越必读(102)除了诗赋科举还考什么(一)?试策。试策就是考政治见解,就是时务策。应该说,设置这一项考试的初衷是好的,做官的人如果五谷不分,不了解民生疾苦,不知道世事艰难,那当了官也是昏官,所以这项考试的初衷其实是选拔有施政才能的务实型人才。但问题在执行层面跑了偏,因为朝廷公文用的是骈文,所以试策时要求举子们用骈文。问题是政治这种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面对同一个问题,你说东,他说西,都是纸上谈兵,如果不长期推行下去,没人知道到底东和西哪个有效,就算是有效的东西,不同的利益阶层,评价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古今变法者面临的风评都是褒贬不一的原因。正因以上原因,试策这一项就很难从政策和见识的有效性来评判高低,但有些东西是可以作为统一依据的,就是骈文对仗与否,辞藻是否华丽,典故是否精到,这些都可以在纸面上进行直观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文辞华不华美逐渐就成了试策的评判标准了,正因如此,唐代的士子们写骈文高手甚多,王勃的滕王阁序骈文写的那般精彩,也是应试制度下催生
的佳作。只不过这些士子能写得好骈文,却未必能当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