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何尝不是一座宝库呢?
“老先生,我有一事不解。”高歌抱起方才孙卿放在书案之上的那本书籍,诚恳问道。
之所以会向老先生提问,一是因为他可能是正在看这本书,二便是因为这本书封面上的书名和署名。
《劝学》,荀况。
虽然如今老先生自称孙卿,可也曾说过,他本姓荀。
而这位名为荀况的作者,高歌觉得极有可能就是眼前的这个寒酸儒士。
“何事不解,尽管说!”
其实不管是孙卿也好,还是那些个为人师长的教书匠也罢,最喜欢的就是学生向自己抛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去帮忙答疑解惑。
即便是有些问题自己当下也给不出来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事后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回答。
虽说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可又有几人肯真正去接受这个现实?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冰。
多少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真的让他们去接受的时候,他们也都只会说上这么一句。
“道理本来就是拿给别人看的,怎么可能明白什么道理就拿来自己用?”
这便是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
可是高歌并不会这么想,当初万物生曾问过他:“何为慈悲?”
他的回答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而如此为人,才算是走在了正道之上。
于是,在听到老先生说让高歌讲出心中疑惑的时候,高歌也就根本没有过多的思虑,就把问题说出了口。
“请问先生,您书上所说蟹六跪而二螯,可我见过的螃蟹都是有八条腿的呀,这个该做何解释?”
果然,这年轻人一句话就问出了老人心中深藏多年的隐秘,虽不常与人提起,但也并非是不愿,而是根本就没人去问他。
“我当初穷啊,虽然现在还是一样的穷,但是当时还真不知道螃蟹有八条腿,当年第一次看到螃蟹的时候,就是在一处专卖这些鲜物的摊子上,临近傍晚,见店家说螃蟹只要一文钱,我就买了两只回来吃。”
说到这里,老先生微微停顿了一下,似是在回味当初那两只螃蟹的美味。
“不得不说,着实是好味道!特别是那撬开壳后第一口的蟹黄,入口即化,满室香气,让人回味半生仍难忘却!”
说到这里,老先生自己都好像被那口蟹黄给感动了,满脸陶醉神色,直到意识到高歌还在身边,才又继续跟高歌说起那件趣闻轶事。
“后来在我一个学生家里,才第一次真正吃到了完整的螃蟹,八个脚的螃蟹!”
“不过我觉得吧,味道好归好,但确实没有我第一次吃到螃蟹时的那种欣喜感了。满桌鱼鲜,不过如此。”
高歌了悟了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可还是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句话非得写在书中。
“高小友,你不能总盯着这一句话看嘛,要看看全文是如何写的,或者说且不看全文,至少也要把整段看完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果然,读书最忌讳的便是断章取义,看完这一整段,高歌才恍然大悟老先生为何要写出这“蟹六跪而二螯”了。
当初老先生之所以会觉得蟹会是六条腿,是因为他只见过六条腿的螃蟹,可是当他见过了真正完整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