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鹏他们到塘边的时候正好有两个人从淤泥里上来休息,通过‘香烟外交’萧鹏很快明白了这里是怎么回事。
这里一看就知道也是搞水产养殖的,但是他们养殖的东西却有点意思。
他们这里主要养殖的是当地的一种特色鱼类:淇河鲫鱼。
同样都是鲫鱼,但是这淇河鲫鱼的地位可不是别的鲫鱼可以比拟的——它是《豫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里排名第一的存在,当时还入选国家农业部的‘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而它之所以地位这么高,是因为淇河鲫鱼是鲫鱼大家族里罕见的‘天然三倍体鱼类’。
这个所谓的‘三倍体’该怎么解释呢……
人体细胞内都有染色体组,如果细胞只有一组染色体组的生物叫做‘一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叫做‘二倍体’,具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叫做‘多倍体’,三倍体就是多倍体里的一种。
按理说这种三倍体的鱼类并不应该存在于自然界,都是人类通过杂育配置而来,基本来说这样的三倍体鱼类是不能生育的,但是淇河鲫鱼却很特殊,按照《史记》记载,从商朝人们就吃这种淇河鲫鱼一直到今天,而且在很多朝代都是‘贡品’。
这种三倍体鲫鱼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就是大!
普通的鲫鱼长到一斤多那就很稀罕人了,而这种淇河鲫鱼甚至能长到五斤以上的个体!而且由于是三倍体鱼所以成长速度远超普通鲫鱼!
第二个特点是‘黄’。
一般来说常见的鲫鱼颜色都是灰黑色,而淇河鲫鱼的颜色呈现出和鲤鱼相近的金黄色。
第三个特点是‘雌’。
一般来说吃到这种鱼基本都是雌鱼很少有雄鱼乃至有‘十鱼九母’的说法。淇河鲫鱼群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家族,基本上都是雌鱼。
第四个特点也就是最重要的特点‘鲜’。
三倍体鱼类得特点就是长得快而且长肉多。和同样大名鼎鼎的黄河鲫鱼比起来,淇河鲫鱼的含肉率几乎比黄河鲫鱼高0.3!蛋白质含量比黄河鲫鱼高6%;脂肪含量却只有黄河鲫鱼的一半甚至不到。
不过这么好的鱼当时也差点儿绝种。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关部门在淇河上游一口气修建了五座中型水库和数个小型水库以及一堆的筑坝截流的引水工程,这么做直接导致淇河水量大幅度减少,水域面积也随之锐减,仅仅辛村水文站下游河段就发生过七次断流,其中在2003年的那次断流长达八十天!
这直接导致淇河鲫鱼生存环境被严重恶化,再加上人类的过度捕捞,整个淇河鲫鱼的族群几近灭绝。
为了保护这个族群,豫省干脆在淇河划了长达五十一公里的一段作为保护区,同时进行育苗、人工驯化、成鱼养殖等手段扩大族群。
在2010年的时候全年淇河鲫鱼的总产量不过4500吨,而现在呢?年产量是当年的几十倍!
但是在这个鱼塘萧鹏却并没有见到淇河鲫鱼,这放水清塘的时候那些鱼都已经捕捞上市,他们现在这些人正在寻找鱼塘里另外一种养殖物。
像这样的大型水塘一般都会搞混合养殖,就像萧鹏那里也是泥鳅、锦鲤、莲藕混养,而这里养殖的另外一种东西是甲鱼,也就是俗称的王八。
甚至可以这么说。他们这个鱼塘养甲鱼为主养鲫鱼反而是次要的。
这么大的水塘是个甲鱼生态养殖塘。
现在市面上的甲鱼一般都是快产养殖,就是浅水养殖拼命投放饲料,这样的甲鱼成长速度嗷嗷快,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上市,而这里则是搞甲鱼生态养殖。也就是近似于模拟野生环境培育出来的甲鱼。
现在他们正在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