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球决胜”规则在国际赛场上得到推广后,首次应用便出现了名场面。
1976年欧洲杯决赛,新晋世界杯冠军德联国队、对阵捷国队,两队在120分钟内战成了平局。
德联国队第四个出场的、后来的拜仁俱乐部主席“赫内斯”一脚将球踢飞,而捷国队随后出场的帕连卡、在骗过门将之后,很写意地踢出了一记勺子点球,帮本队锁定了胜局。
这一战也奠定了后面数十年中、“点球大战”的基调之一:心神不宁的主罚者寄希望于大力出奇迹,结果经常将球打飞;倒是技术过硬、心理素质强大的主罚者往往能够四两拨千斤,通过观察守门员的移动,后发制人,轻松将球罚进。
在此之后的“点球大战”也成为了足球比赛中经典场面的诞生地、爆款新闻的制造者,道尽了这项运动的残酷、隽永、喜悦、激情、悲伤与感动。
1990年世界杯,原本担任阿国队二号门将的戈耶齐亚、在主力门将受伤的情况下临危受命,连赢两轮点球大战,与“老马”一起扛着球队,挺进了决赛。
2004年欧洲杯四分之一决赛,葡国队门将里卡多、摘掉手套,赤手空拳扑出了英葛兰队的点球后,仰天大吼。
200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的点球大战中,此前存在竞争关系的德联国队两位新老门将间紧握双手、相互鼓励,可谓“一握泯恩仇”......
在这一规则下、之所以出现如此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场面,主要原因就在于--相比漫长的常规比赛时间和加时赛,点球大战往往会在十分钟左右便决出胜负,球迷和众多媒体,自然会关注到它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进一步放大了其中的戏剧性镜头。
此外,点球大战对主罚者的心理考验尤为巨大。
他们要从中圈出发、离开队友的陪伴,孤身一人穿过大半个球场,前往对方禁区,然后与对方守门员面对面站在、相距10.97米的地方,球门后,还有不知道是哪一方的万千球迷。
因此、罚球者的面部表情及背后的心理活动,都会成为媒体重点捕捉的对象。
200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英葛兰队第一个出场的南帕德罚失点球,转播镜头随即就扫到在中圈等待、极有可能随后出场的吉拉德,给了那张焦灼紧绷的脸一个特写。果不其然,第三个出场的他、尽管不久前在足总杯决赛的点球大战中成功进球,却也罚失了点球。
难怪众多足球名宿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罚点球时、技术并非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往往要占到发挥情况的80%至90%。”
关键是这一因素、好像通过再多的赛前加练,也无法弥补心理状态脆弱造成的缺憾。
本届世界杯前,有报道说西国队球员、甚至每个人都加练了上千次如何罚点球,但这仍然无法改变他们在八分之一决赛“点球决胜”时刻的拙劣表现。
就像英葛兰队的传奇前锋席勒所说的那样:“无论是谁,如果罚点球时,你的身体会不由自主的紧张,那无论赛前练过多少次,都会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而“三狮军团”恰好是“点球大战”中,最大的苦主。
在他们参加过的10场世界杯点球大战中,就输掉了其中的8场,甚至连意国队这种“12码前的常败将军”也能来欺负一下。
英葛兰队这种对点球的不自信,甚至蔓延到了常规比赛时间内。
此前一届的世界杯当中,他们队内的头号点球手、在面对可以扳平比分的点球机会时,居然一脚放了“冲天炮”。
而另一支饱受点球大战折磨的、正是“缺少运气”的荷国队,在2004年欧洲杯四分之一决赛取胜之前,他们曾经在国际赛场的点球大战中,遭遇了“四连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