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2年英超联赛成立之初,当时花钱最为大手笔的曼联俱乐部,那个赛季用于球员的薪酬总支出,总计不过800万镑。
商业寡头、国家财团、以及同一个民族关联起来的海外投资公司等“金主”,后来不断砸到这片热土上的钞票,大部分都用在了众多球员的身上。
只从上个赛季的统计数据来看,英超各家俱乐部在球员薪酬方面的总支出,相比三十前、增长了大约2911%,而他们国内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也不过才增长了118%!
作为联赛中的“BIG6”,曼市双雄、利吾浦、彻尔西、阿斯纳和热刺队,在这场“烧钱”的战争中,也是一直名列前茅。
即将与A米对阵的曼城俱乐部,上赛季在这个单项上的支出,就高达3.55亿镑。即使六支球队里排在最后的热刺队,也一共发了2.15亿镑的工资。
难怪如今在英超炙手可热的孙兴明,回到寒国国内、一座又一座的捐建足球场,可以连眼皮都不动一下。
而且从新赛季的情况来看,他们还在“相互较劲”般的继续突破着一名球员顶薪的上限。
虽然与NBA顶级球星--库里目前年入4500万镑的工资收入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按照英葛兰人的逻辑,英超实行的却是与众不同的“周薪制”。
说心里话,雷戈自己作为一个“打工人”,要是有这种可能性,也巴不得辛辛苦苦挣的工资可以“日结”。
而这一制度的形成,最远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只是那个时候,在英葛兰顶级赛事效力的球员,最高周薪是不能超过4镑的。
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个限制一直在来回波动。直到1961年,球员的平均收入终于上涨到了每周20镑。
当时在英葛兰联赛中效力的海恩斯,也成为了首个拿到100镑周薪的球员。
所以无论是球员、还是他们的经纪人,如果想从欧洲其他联赛中、转会到英超的话,都要习惯把预计的年薪,推算成周薪来谈签约时的相关条件。
而且按照惯例,英超球员的收入都会被默认为税前、而非税后,以此来规避税收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比如、德劳内近期与曼城俱乐部,就签了一份周薪为40万镑的续约合同。
条款上所写的“40万镑”,就是指的税前金额。
如果按照“年收入超过15万镑,就要按照45%的最高税率进行纳税”的标准来计算的话,他每周实际到手的工资,大概就是20.2万镑。
要知道在1992年,“巴恩斯成为首位周薪超过五位数球员”的新闻,还登上过当地的新闻头条。
在雷戈看来,英超球员的薪酬、之所以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主要是越来越多精明的球员、或者其经纪人,都对他们所具备的商业价值了然于胸。
相对透明的数据时代下,大部分球星都很清楚球赛门票的销售情况、赞助商的喜好情况,以及球迷们更关注哪些东西......
但是在阿布入主彻尔西、开启了这种“疯狂烧钱”的模式后,坚守住了“培养本土球员”这条底线的英超,其实也逐渐成为了一块真正的“试金石”。
“重赏”之下,你到底是不是那个“勇夫”?到这片强手如林的江湖中,试试便知。
想当年、阿斯纳俱乐部为了留下俄齐尔,给他开出了35万周薪的续约条件。
结果这位曾经的“助攻王”,在球队中的表现急转直下,以至于“兵工厂”不得不提前半年就终止了和他的合同。
从对应的情况来说,由于跟着“英超”这艘大船,很多俱乐部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
不要说曼城队每年超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