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尽量不被对方的攻击手们、把自己的大门射成“筛子”,许多球队新的防守策略就变成了,将整体阵型向本方半场后撤。
主守球队的防线这样回撤之后,主攻球队前锋的冲刺、活动空间就被极大压缩了。
如果得不到后场的支援和串联,不管你前锋线上有几个人、这几个人的能力有多强,没有输送上来的弹药,一切都是白搭。
在当时的情况下,阿斯纳队的主教练猛地灵感迸发,在2-3-5战术的基础上,通过前面两名内锋的回撤支援,打造出了载入足球史册的经典阵型--WM!
“兵工厂”依靠这套“WM阵型”迅速崛起,称霸一时。
紧接着,匈牙国队的主教练把这一阵型、改良成了新的“四前锋”战术,使得它更加趋于完美。
正是凭借着这套最先进的体系,匈牙国男足才得以横扫世界,难逢敌手。
一直到那届世界杯决赛,他们的战法才被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西德队成功破解。
而越位规则第三次大的修改,一直跨越到了1990年。
由于在那一年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中,各队的进球数都明显下降;尤其是以“奔放豪迈”风格著称的阿国队,也开始变得十分保守和功利,让对决的观赏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鼓励进攻,国际足联很快便提出了两项主张。
第一、是把“突然死亡”规则提上议程;第二是再次修改越位规则。
这次修改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越位位置。
新的规则明确指出:如果进攻方接应球员的位置,平行于防守方倒数第二名防守球员、或者平行于防守方最后两名及以上球员,则不属于越位犯规。
这次调整将此前的不越位位置、必须处于防守方身后,改成了与防守方球员在一条平行线上即可。
由于修改后的规则,更有利于进攻一方,使得后续大赛的进球数,马上有了明显上升。
而从战术策略的层面来说,越位规则的此次变化,也终结了当时举世闻名的“自由人战术”。
在世界杯决赛的“伯尔尼奇迹”之后,一位主教练对这场交锋、尤其是对匈牙国队“WM战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复盘。
在这之后,他带着自己的心得和独到的见解,远赴亚平宁,开始担任国米俱乐部的主教练,在WM阵型的基础上,创立了“自由人战术”。
这套战术里的那名“自由人”球员,往往处在本方后卫与门将之间,运筹帷幄。
进可长途奔袭、直捣黄龙,退可承上启下、一夫当关,让对手防不胜防。
从蓝黑军团以此为根基创下的“大国际”时代、到1974年世界杯上的“足球皇帝”、再到1990年的马特乌斯......许多年以来,“自由人战术”在绿茵世界里留下了无数的经典画面。
但越位规则在做出第三次修改后,由之前必须完全在身后不越位、变成了进攻方球员与防守方倒数第二名球员平行时就可以不算越位,就导致了这名拖后的自由人,反而成为了本队整体防线造越位时的负担。
而且对方球员形成突破后,即使这名“自由人”补防到位,也少了侧后方铲球破坏、或者回传本队门将,两种处理方案。
这个位置“查漏补缺”的功效被大大削弱,也只能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经过这三次重大修改之后,足球比赛中的“越位规则”,至今还进行了数次微调。
比如、1995年的改动之处是--处于越位位置的队员不会被判罚犯规,但还是需要被判罚越位。
而2003年在修改后、较之前的规则变动为--进攻一方球员只要不是直接参与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