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吴咏“仙君”的名声已经由洛阳皇庄中传了出来,不少官兵戍卒对于吴咏能继续接管那些流民十分敬佩,尤其是这次来,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看看吴咏能不能接管一些伤残士卒。
自吴咏接管那处皇庄后,便吩咐庄子里的百姓开始种植各种瓜果蔬菜。起初他们还半信半疑,直到卓太君这次寿宴,每日都要用到上万斤蔬菜,这才让他们放下心来。
尤其是随着这次寿宴,炒菜在洛阳城中一下就火了起来,不少人得知他们皇庄种植大量蔬菜,纷纷前去购买。不提被鬲候府消耗的那些蔬菜,单是这些人的购买,每日都能给各家带来不少于二百钱的收入,这让其他皇庄的百姓羡慕不已,每日都有大量的人过去围观。
又因为离这处皇庄最近的几个皇庄都是伤残士卒管理种植,因此他们便纷纷托关系,想要找到吴咏协商有关种植蔬菜一事。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敬重吴咏的眼光和手段,二是怕担风险。要知道这时不比后世,种植的蔬菜不愁卖。这时种植蔬菜都要下很大的决心,而且销路也是问题,毕竟人可以不吃蔬菜,但不能不吃饭。种植蔬菜,一个不小心,不仅会血本无归,而且一家人可是都要饿肚子的。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今日来给卓太君贺寿的官兵戍卒,不在少数。
说完前面两类宾客,接下来谈谈最后一类宾客——各地的上计吏。
所谓的上计,是指地方官年终向国家汇报情况。
秦汉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规定地方官员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称为上计。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地方长官不可能长期离开任所亲自前往中央汇报工作,往往派手下吏员前往首都汇报。
这些从全国各地来到洛阳,向朝廷汇报工作的吏员,便称为上计吏。
东汉初这些上计吏不仅要背井离乡,还要背负巨大的风险,稍有失误便会担责,因此,许多人都不愿从事这个工作。但从汉和帝开始,上计吏便成为一个抢手的职业。
永元十四年(102年),朝廷开始恢复西汉从上计吏中选郎官的制度。这些上计吏,如果汇报得比较好的话,很有可能会被选为郎官,从而留在中央任职。比如《楚辞章句》的作者王逸就是以上计吏的身份来到洛阳,最终被选为校书郎,从而踏入仕途的,后来更是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妥妥的底层逆袭模板。
这类人士来到洛阳以后,住在各郡国在洛阳的郡邸之中。有一些上计吏长期停留洛阳。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洛阳展开了广泛的交游,成为洛阳城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很多上计吏还对重大朝政提出自己的意见。
今天贺寿的宾客中之所以有许多上计吏,归根到底还是吴咏的作用。
吴咏在宛城时,经由流民,向各地传下各种太虚吃食的做法,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尤其是到洛阳的这两个月,隔段时间,吴咏便做出一件轰动的大事来。因此他的名字,可谓是在地方各郡国也是被人时常提起。
近日恰逢卓太君寿诞,这些上计吏请示各家主君后,便得到统一的回复,让他们去鬲候府贺寿,这便有了今日宾客盈门的场景。
可以这么说,今日来给卓太君贺寿的宾客,大多是冲着吴咏来的。
吴咏从朱垣口中得知这些消息,也没当回事,依旧与众人谈笑风生。又因今日宴请两府幕僚并下属官吏,吴咏便将岑晟和鄢展也安排到席间。
通过鄢展的介绍,吴咏认识了王越。
王越因为上次的鲁莽,已向鄢展道歉并赔罪,两人如今已重归于好,师徒之情更胜从前。每次鄢展去皇宫等待吴咏时,王越便会指导他剑术。
在听到王越是天下有名的剑客后,吴咏这时也想起后世关于王越的介绍,这位可是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