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明末大寨主 > 第六百五十一张 黄宗羲授课(上)

第六百五十一张 黄宗羲授课(上)(2 / 4)

憋闷。

便忍不住出门散步,不知不觉,就到了国子监门外,干脆走了进去。

身后的守卫也就只跟着,只要他们在扬州府里转悠,守卫就不限制。

“听说左懋泰去了山东,最近授课的是黄宗羲,一会儿等他宣扬谬论的时候,袁某可要好好驳斥他一番!”

袁枢直骂人之心蠢蠢欲动,左懋泰时他骂不过,这位山东来的大才子,真的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而且辩起学问来,真的是能说上三天三夜。

在大乾之所以声明不显,那是因为大乾的官员多是务实派,不喜欢辩论。

让这位九龙大哥的威名和一身本事,无处发泄罢了。

这袁枢一来,简直就是撞到枪口上,被狠狠的教训了一通。

毕竟学问不如人,可这黄宗羲,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子,趁左懋泰不在,欺负他一番,也算是出他一口恶气。

“若还是那什么救民主义之说,真的没啥辩驳的,伪乾国主楚行,擅长操弄人心,已经自成体系,我等以儒家之言,辩驳他的为民为国,实在是对牛弹琴。而且其出发点,亦是救治天下百姓,说到底还有几分墨家的底子,我们下场,反而搞得我们像是不仁不义一般。”

文孟震意兴阑珊的摇着头,左懋泰所述的救民主义,出身于墨家、法家、还捎带着如家,就是一副骨头架子,难以辨驳。

在他看来,也虚无缥缈,不着实处,无甚意义。

可他心中也是滞郁,听听那黄宗羲要说什么,甚至再听听袁枢直跟他怎么斗嘴,也算是一桩乐事。

大乾发展极快,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极致的,所以修建国子监时,大乾不曾有半分懈怠,面积自然很大。

黄宗羲的讲堂在一座名为“文心楼”的大殿里,此外还有“格物楼”、“理工楼”等等。

“先前给诸位留下作业,让诸位研读在下先前所著的《明夷待访录》,其中述及‘积重难返’之势,乃今日研讨之课题。”

讲堂是一座扇面阶梯状的厅堂,百多年轻人分坐在阶梯里,而一身儒衫,头戴明时方巾的黄宗羲则神采奕奕的站在厅堂最下方,倚着一面黑板给众人讲课。

“治国之道,岂是一群黄口小儿能妄言的?伪乾就是一群沐猴而冠的兽类!肤浅!”

袁枢气的直拂袖冷哼,不读圣贤书,不立正心术,就来研究这国政之学,怕不熏出一帮贪吝误国之辈?等等,误的是楚行的伪国,他又何苦生气?

自己若是动不动就生气,岂不是着了伪乾的道了。

勉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袁枢不发一言,就跟着文震孟曾躲在厅堂最上面的角落里,听着黄宗羲传遍整个厅堂的清晰嗓音。

黄宗羲发现了这二人的存在,但是却并未多言,就当他们是一般的旁听生。

黄宗羲虽然年轻,但是对于治国却有不素的见解,他在自己的《明夷待访录》里提及,积重难返之害。

“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为:“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

所谓“明夷”是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而其中的积重难返之害,大意是三代的时候,只有贡、助、彻,也就是按田亩收实物税,到了魏晋,变为租和调,租是按田亩收粮食,调是按户收布帛,而到了唐时,又多出来庸,按人头收布帛或丝麻,赋税的租庸调体系成型。

唐时两税法改革,将庸和调并入到租里,而宋时不理会庸和调已经并入租里的历史,又开始收丁身钱米。

到了明时,一条鞭法将徭役摊银,并于田税,这也是第二轮摊丁入亩。但实际地方上有很多力差杂役没有免掉,比如最重要的里

最新小说: 我在北宋吃软饭 陆长生叶秋白 蜀汉之庄稼汉 东北出马笔记 开局当替身,真千金在豪门杀疯了 逃荒:我的系统能暴击抽奖 将陨 上命昭唐 诸天:数值怪从北宋末年开始 穿越后,全家集体当逃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