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非常频繁,尤其是工部,他是大乾能否持续对外作战的心脏部门。
可在工部担任高级职务的,大多数都是些劳苦功高,且年岁比较大的老匠户,他们的个人经验确实没得挑。
在大乾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虽然没有亲临第一线,去拼杀流血,但是即便是楚行,也不能否认他们为大乾立下的汗马功劳。
对待这些人的安排,楚行一项是比较慎重,担心寒了他们这些基石的心。
但是这些老一辈,在当官上,却并不如何优秀。
在起义之初,大乾人才匮乏,确实很多时候没有机会做挑选,往往是谁用着好用,谁敢上就让谁上。
甚至很多人,都处于心不甘情不愿,就被楚行点了名。
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做到了侍郎,也是大字不识一个。
而早期的大乾也不太需要他们识字,他们只需要安排好生产制造武器就可以了,其他辅助工作,自然有文职人员帮衬。
但随着大乾的发展壮大,各部门逐渐完善。
如今内阁的各部门乃至其他机构里的高官,基本上已经是找不到不识字的人了,好些人还都是有着秀才甚至举人功名的正式读书人。
同时工部尚书的任务也是从刚开始的打铁造枪,变成了要处理诸多公务的人,别的不说,大乾大小一百余座作坊,管理起来,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此外还要对接繁多的新政,保证以工代训和士绅分割土地后的作坊对接工作,这都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任务。
很久之前,工部的实际事务都已经是周海波开始负责了,老尚书不过是挂了个尚书的名头而已。
如今趁着大乾研究院的成立,楚行也是顺势把他调过去当个院长,把周海波这个干实事的人提拔起来当尚书了。
作为工部的实际负责人,周海波对工部的情况自然是熟悉无比的,张口就是说出了如今工部的诸多作坊和雇工的数量。
并且还是一一说着每一座作坊的情况!
听着他的诉说,楚行对目前工部的下属诸多作坊也是有了一个新的了解!
如今公布下属的八十余座作坊里,大部分都是集中在青州府城里,而临朐县那边除了上半年临时建立的几座作坊外,后续就没有新建过大规模的作坊了。
而这么作坊里,规模最大的乃是位于青州府城内的火枪作坊,这座火枪作坊,在经历了初期的发展,以及后续的拆分,目前拥有工匠以及工人超过三千人,月产量能够达到两千多支火枪呢,而临朐县那边的火枪作坊,如今月产量不过百余支,基本上可以忽视。
而东镇庙那边的作坊,早已经是搬出山来了,工匠大多都是分配到了青州府城这边来了。
规模仅次于火枪作坊的乃是青州府城的火炮作坊,也有上千人的规模。
其他的还有火药作坊、炮弹作坊、铅弹作坊、木材作坊、刀剑作坊、弓箭作坊、盔甲作坊、军服作坊等等。
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大乾王师所需要用到的各类军械物资的生产!
只不过除了枪炮相关的作坊外,其他很多作坊规模都不算大,比如说军服作坊,实际上规模不大,而且只负责布料的染色以及军官军服的制作,至于普通士兵们的军服生产,其实是分包出去给城内外的普通民众缝制的。
要不然的话在只是手工缝制的年代里,就凭借军服作坊里的百来号工人,大乾王朝可没办法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提供上万人的被服鞋袜等物资。
都是提供染好色的布料以及统一的缝制样式,然后让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妇女们缝制军服,缝制好军服后这些人可以按件领取少量的报酬。
这一方面是短时间内加大军服的产量,另外一方面也算是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