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民军,我可就跟二哥一样,从贼了啊!
转念一想,凭借自己的本事,到时候在救民军之中,肯定能混个一官半职。
而且朝廷现在自顾不暇,没准儿有朝一日,救民军真的可以被招安,楚行能裂土封王呢。
到时候自己作为救民军中的一员,是不是也能混个不错的身份呢?
转念又想:大明立国二百多年了,什么大风大浪没经历过,楚行虽然闹得厉害,能有当初的宁王造反厉害?
当初大明连皇帝都丢了,最后不还是缓过气来了。
我要不再考虑考虑?
李牟这边儿心思复杂,不知道前路如何,既羡慕二哥如今已经成了做大事的人,又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而台上的社戏,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开始了。
对于搞思想宣传这一块,救民军早就轻车熟路了。
军中的思想教官们,经过楚行和寇烈这么长时间的教导,早就整出了各种方法来调动百姓的情绪。
有快板,有山东大鼓,有说书人,至于戏曲,只是代入感强烈一些而已的表现形式而已。
而眼前这一出《杨乃武与小白菜》更是楚行根据后世在电视中的记忆,改编出来的。
整场戏,没有文绉绉的唱词,也没有复杂的强调,更像是一场戏台版的电影。
根据楚行手头上的史料,类似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在大明不是没有发生过,甚至比此等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也不是没有。
但是大明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有心思去处理这种事情,其他皇帝压根懒得搞司法建设,开局一本大明律用到大明终结。
至于司法建设,更是扯淡中的扯淡,当地官员不去草菅人命就不错了。
为什么老百姓有屈死不告官的传统?
因为官府是为皇权服务的,是为士大夫服务的,在很多朝廷官员看来,老百姓打官司,本身就是没事找事,给他们找麻烦,是彻彻底底的刁民。
到了清朝,更有老百姓只要进了县衙告状,先打三十大板甚至五十大板的谜之操作。
至于县太爷如果不开心了,随便在县衙大牢里整死点人,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操作。
这里再拿大早上的水朝
举例子,有个四川的知县大人,抓了一批犯人送去省城,这批人完全没有犯罪,但是知县大人需要业绩,所以就不管不顾的抓了。
省城觉得事情有蹊跷,就把人打了回来,要求县令重审。
然后这位知县大人,就格外的生气,将这一批无辜的百姓全都活活虐待而死。
所以古人对待官府的态度,是又恨又怕。
楚行之所以编排戏剧,就是要从思想上挑动百姓和原有官府的关系,点燃思想上的星星之火。
这故事经过楚行的修改,说的是明末,掖县的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
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
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
掖县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
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刘锡彤为保住儿子性命和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
然后过程肯定是各种曲折,各种委屈。
正当杨乃武看透黑暗吏治,与秀姑欲以鲜血、头颅祭告天下:“大明百姓盼望青天”之际,得到了登莱巡抚孙元化“大明有青天”的回答。
出狱之日,杨乃武看到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