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六十七章:准备西征

第一百六十七章:准备西征(3 / 4)

廷出兵荡平西域境内不服势力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但对此儿臣心中仅有一个大略的方向,还不算成熟。”

朱高煦答道。

朱棣鼓励道:“且试言之。”

“父皇,儿臣认为出兵荡平西域内的不服势力,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筹措军需物资。第二步,出兵。”

朱高煦道:“征西大军的兵马贵精不贵多,当轻骑兵为主,辅兵战力要跟上,以求作战时速战速决。因此,在转运军需物资方面,儿臣认为,可以照搬支持宋晟的那叁条辅助路线。”

“而且,有宋晟提前率兵在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以及朝廷提前在甘州设立的制造局制造火器、火炮等军械,基本上在朝廷发兵西域时,可以解决征西大军前几次出兵的辎重粮草。”

他之所以没有提到军饷,是因为目前大明的兵制仍以卫所制为核心。

在卫所制度没有崩溃之前,大明朝廷养兵百万,确实是不费百姓一粒米。

因为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

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

正因如此,在洪武二十五年时,大明的军队人数高达一百二十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六千多万!

根据《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朱棣第一次北伐,包括后勤人员在内,实际动用人数是十一万四千人。

这次北伐,仅仅首次运送的军需粮草,就用了叁万辆大车,整整运输了二十万石粮食。

朱高煦接着道:“至于在军事行动方面,儿臣认为要先北后南、缓进速战。”

朱棣问道:“何为‘先北后南、缓进速战’?”

“回父皇,所谓‘先北后南’,即先安定天山以北的地区,但不急着攻取亦力把里城,之后再进军天山以南的地区。”

朱高煦答道:“大明收复西域,重点在打垮西域境内各方不服势力,而那些势力主要集中在水草丰美的伊犁河谷一带,在天山北方的实力比较薄弱,朝廷官兵进军天山之北的阻力较小。”

“不错,言之有理。”

朱棣颔首道:“拿下别失八里城还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此城是前元的北庭都元帅府。从地理区位上讲,攻下北庭,也可为进一步拿下伊犁河谷创造必要条件。”

朱高煦接着道:“缓进速战,中的‘缓进’,就是积极治军。用半年的时间,积草屯粮,整顿军队,汰弱留强,增强军队战斗力。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一律给粮食,遣送回原卫所驻地,不加勉强。”

“因为西域远离中原,容易人心不稳,剔除意志不坚者,是为了防止发生兵变。”

朱棣抚须道:“不错。”

朱高煦道:“父皇,速战就是儿臣考虑到朝廷国库空虚,以及西北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为了紧缩军需开支,大军一旦出发,必须速战速决,力争在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尽早收兵。”

“你这个两步走,实在是太妙了!你皇爷爷如果还在世,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咱老朱家的江山,后继有人啊!”

朱棣感慨万千道:“可惜每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便朕位居九五之位,想做一件事一样阻力重重。”

他见朱高煦面露疑惑,遂解释道:“就说这次,在你来之前,朕召集魏国公、曹国公、户部尚书郁新、兵部尚书金忠议论是否立即发兵西北,增援宋晟,收复哈密。”

“其中,曹国公赞成立即发兵,而郁新则以国库财力有限,建议暂缓发兵。至于魏国公,则以朝廷要筹备明年的第二次出海为由,建议朕暂缓发

最新小说: 五代风华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神话版三国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状元郎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