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两侧与丹陛之上的百官都纷纷侧目,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前途无量。
不过参与阅卷的考官都有些疑惑,周鹤川的那篇文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应当正中昭文帝的下怀,怎么只得了个探花呢?
但凡看过周鹤川那篇文章的人,便觉得状元非周鹤川莫属,这结果一出来,叫人大吃一惊。
不过想想状元和榜眼的身份,状元是在文人中素有名声的苏家后人,其祖父是已经告老回乡的苏太师,先帝在时曾金口玉言,说其配享太庙。
这苏家也是个纯臣,他们一心忠于皇家,换句话来说,就是他们只认皇帝。
昭文帝突然点了苏澈做状元,联想起如今朝堂的局势,大臣们不得不多想,这苏澈作为苏家后人,文章自然是不错的,可比起周鹤川那篇鞭辟入里的文章,便显得空洞无物。
再说榜眼,榜眼的身份更微妙了,是丛家人,昭文帝前不久才在朝堂上因为丛海弹劾大长公主发怒,把丛海贬到了偏远之地。
如今却点了一个丛家人做榜眼……联想到丛家人是忠实的太子一榜……莫非昭文帝对太子也不是那么不满意?
一时间,那些已经投靠了其他皇子的大臣心里有些惴惴不安。
……
每次放榜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过这次可没人抱怨,都知道当日殿试时是什么状况。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外人只知晓中了进士,这是天大的好事,这些新晋进士当着别人还能做得一副高深莫测样,等碰到同科时,都是无比惭愧与汗颜。
等这一科程文出来后,都是竞相争看。不过这一次就只有头十名的程文放出来了,其他的人却无。
互相了解了一下,都知道彼此写得都意不达题,朝廷不放出来也是给他们留了颜面。
大家先看的自然是状元郎苏澈的文章,一手好字不用说,确实文采斐然,不愧是苏家后人。
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直到他们看到探花郎的文章,不禁拍案叫绝,这探花郎的文章才是真的好!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竟是如此偏门的策题都能写成这样,听说探花郎是穷苦出身,可瞧这文章,是到底行过多少路,看了多少书?
有些东西是四书五经上面没有的,比如包括台城所在的燕台十三城。
相比较而言,状元郎的文章就有些黯然失色了,词藻虽华丽而空洞。
再看那榜眼,放在状元郎和探花郎的文章之间,简直是惨烈的对比。
状元郎好歹文采斐然,虽然所言之物脱离实际,但是也能理解,毕竟策题所说之地在边塞,谁去过?
他们也是看了探花郎的文章,才知道大梁竟还有那么极北的地方。
当地族群混杂,和匈奴混居,常年处于混乱之中。而且此地生态极其恶劣,不光地处严寒,且沼泽密布,朝廷建设驿站粮道不易,以至于消息迟延,经常会发生匈奴跑进邻近城池劫掠人口之事,百姓苦不堪言。
来看程文的读书人心中都不禁生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周鹤川只是第三名?
在看到程文之前,大家觉得周鹤川年纪轻轻就中了探花,必然是有什么猫腻。
然而看到文章之后,大家都觉得,周鹤川没得状元,这其中定然是有什么问题。
说起来,这道考题是昭文帝一时兴起所出,却没想到后续引发了人们对燕台十三城的好奇。
知耻而后勇。
由于文章的欠缺,竟致使许多新科进士大量翻阅各种书籍资料,竞相探讨起此地情形来,这倒是让人始料未及之事。
金殿传片后就是跨马游街,等到跨马游街的时候,周鹤川可算彻底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