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水都已经知道,即便是在印度,即便是在这个英法之间实力最为悬殊的地方,英国人也不可能轻易的取得胜利。不要说环球集团一直在一旁虎视眈眈,就连他们英国人此时的当面之敌,孟加拉的那位纳瓦卜,好像也比想象当中的难以对付。
在原本的历史上,由于和战争相关的消息纷繁复杂而不够确切,所以在之前的那场战斗结束之后,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消息,进而便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此役英军大获全胜,吓得西拉赤噤若寒蝉;也有人说,此役英军大败亏输,历史上曾经出战此役的克莱武甚至因此而受到士兵的指责。但是无论英军这边如何争吵,西拉赤都服软了。1757年2月9日,双方缔结《阿里纳加条约》,西拉赤接受了英国人的全部要求,包括免税权和铸币权,交换条件是英、孟双方结成攻守同盟。签约之举与西拉赤之前的果决迅猛和强硬彪悍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他已经发现了内部的阴谋和颠覆活动,被迫不计代价地求和。总之,《阿里纳加条约》签署之后,西拉赤与从前判若两人,所有行动都显得有气无力、优柔寡断。
然而那样的条约对于那条时间线上的英国来说,毫无疑问是十分有利的。既然英、孟议和,双方的战争就打不下去了。此时,“七年战争”在欧洲打得如火如荼,印度的英国人也不能闲着,克莱武因此转而进攻位于加尔各答以北35公里、位于胡格利河上游的法国殖民点——昌德讷戈尔,打算彻底把法国人从孟加拉赶出去。
西拉赤认为,英、法东印度公司都是在自己地盘上做生意的外商,在海上厮杀也就罢了,现在居然将战火转移到了陆地,简直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样的想法和心态许多年之后的大,清帝国也是有的,只不过双方在面临着相同的挑衅的时候,也拥有了另外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根本无力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当然,他们双方都进行过一定程度上的尝试,对于孟加拉的这位纳瓦卜来说甚至他的内心当中还潜藏着更大的侥幸心理和幻想,所以他的方式或许比大清帝国的还要激进一些。
也许,他是真的认为还可以利用法国牵制英国人,所以他指责英国人主动撕毁了《阿里纳加条约》。不过,西拉赤并没有命令昌德讷戈尔附近的孟加拉军队采取任何行动,大概是想坐山观虎斗。也有可能是不想在法国人还存在着战败的概率之下,就贸然的再一次和英国人彻底的撕破脸。
不得不说,这位纳瓦卜在原本时空上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不过现在他的判断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由于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光球集团和法国人的综合支持之下,孟加拉的军队在之前那场恶战当中击毙了400多人,虽然纳瓦姆同样发现了自身内部的一些问题,甚至他也意识到了敌人的强大远非自己可以匹敌,最糟糕的是,他原本认为可以成功的分化拉拢政策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而这也导致了他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这些都让他打起了退堂鼓,认为自己的军队很有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为此,海宁不得不给他以明确的支持。他调遣一支由当地土人学生训练出的精锐军队,化妆成孟加拉的本地居民,以西拉赤这位纳瓦卜的名义袭击了英国人的后方,导致英国方面瞬间损失了大量的后勤物资和枪支弹药,沉重的打击了英国人的作战信心,毕竟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船只已经频繁的受到环球集团的盘查,甚至得到排查的海域也不一定是在印度附近,一些更远的地方,比如非洲的东海岸,也因为环球集团的活动日益频繁而具备了稽查的能力,事实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海盗式的威胁,英国人已经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斗争,但现在显然还没有受到任何想要的效果。所以在印度次大陆上作战的那些人,只能接受为数不多的后勤物资被摧毁之后的那种雪上加霜的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