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堡建立起一套在寒冬仍然可用的运输系统,具体的做法是将棱堡的距离缩短到冬天一天的路程之内。
辎重部队的速度是不能和骑兵部队相提并论的,所以这个距离会变得非常短,为此海宁还提出了20公里一个棱堡的建设标准,但问题是,这样高的建设强度在人少地多的勒拿河流域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海宁还征发了大量的印度移民来参加劳动。
不过印度人干活的速度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在极北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除了抱怨冷之外似乎什么都不想干。如果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给你来一个绝食抗议,总之工程的进展并没有因此而加快,反而粮食的消耗速度已经让米哈伊洛维奇觉得无法忍受了。
好在,女皇对此事进行了极其有力的支持。无论是渗透哈萨克还是在边境修筑工事,都是些显而易见对各国有利的事情,为此她不顾别斯图热夫的劝说,专门调集了大量的灰色牲口前去辅助建设。
由此,米哈伊洛维奇虽然是意外的掌握了更多的劳动力,但粮食消耗的速度反而变得更快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兵力的配合或扭曲还有希望达到基本的保障,但乾隆皇帝所要求的粮食方面的帮助,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了。
且不论从旁遮普和信德方面出发的粮食,要经过波斯和哈萨克这两个面积不算狭小的国家才能完成运输,就单单讨论这趟运输的终点站,哈萨克的东部边境和勒拿河流域来说,都距离清军的行军路线太过遥远,这意味着转运路途,仍然不得不继续延伸下去,但这却将深深的考验环球集团的运输能力。
因此海宁只在给乾隆皇帝的回复当中表示,环球集团只能试探性的派遣运粮队到东面去进行接应,同时也会首先发起这针对准噶尔部的进攻。
对于此,乾隆皇帝并没有表现出多少不满来,他其实是有信心能够通过多方筹措的方式募集到供给大军一年的粮草的。所以他并不怎么在乎海宁是否能够给他提供多余的粮食。相反的,海宁为了补偿他在这方面的损失所作出的许诺,才是他最为关心的。
听说海宁会率先发起进攻,乾隆皇帝就立刻断定他这次针对准噶尔部的最后决战,必然不可能以失败而结束。依照环球集团的战力来说,一旦海宁率先发兵极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就取得胜利,那么朝廷的大军或许在半路上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但是,海宁却在这方面提出了另外一个尖锐的问题——准噶尔部的首领达瓦齐固然弱不禁风不堪一击,但当地的治理实在也是个麻烦的问题。
无论是交给谁去做,哪怕是阿睦尔撒纳这样已经宣誓向朝廷效忠的人,恐怕仍然不会放过天高皇帝远的绝佳造反机会。
所以海宁非常担心,即便第一次能够收服准噶尔部落,也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到时候,大清的军队恐怕仍然要千里奔波跑到喀什来平定叛乱。
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海宁觉得,大清方面最好尽可能早的想一个万全之策,防止他们再生事端。
这个问题自然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重视,但他同时也觉得此事有些杞人忧天了。
依照目前双方的实力对比来说,大清帝国和环球集团的胜算非常之大,而且他们能够展现出来的威力也足够震慑人心,因此当地的牧民应该没有多大的胆子发起反抗。
另外,从乾隆皇帝的角度来说,虽然在总体实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具体执行进攻的大清军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具体的指挥和后勤保障工作出现差池的话,那么今年的大好形势恐怕也将会就此葬送,因此他不敢给那些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们施加太多的压力,深孔那群废物们,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出现什么闪失,或者干脆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倘若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