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的一般要素,也是可以接受的。
本能也会产生人生趋向变化,例如,学习本能规律堆积特征可能使学生偏向文科,探索本能的新奇特点可能使学生偏向理科。
对于教育本能研究宽泛理解目前是出于国家对创新知识、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知识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速的现代社会于国家层面上是体现竞争的。
2、以师为善
如果说爱源于家庭,那么善源于教育。
趣味的说:爱很直接,善很委婉。但现实生活却比较复杂。爱是可以普遍观察到的,善是却需要发现的。
善字在金文里面就有了,但起源在哪里?
古人说:与人为善。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行为;善与爱一样都是单向付出的。在家庭亲人之间很容易建立起感情纽带,但步入社会人与人之间拉近距离就变得困难起来。虽然人们可以趋利避害,但利益交换并不能拉近人们内心的距离、缓解疏离感。思想家孔子就义利观表达是明确的,同气相求是直接的情感交流方式。在这里面以知识传递为内容的教育是最符合这方面要求的,知识输出交流、不求回报同样是符合为善标准的。教育里面的知识传递是不含利益杂质的,是足以完成善这一社会行为起源或启蒙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也足以完成善行的普及。
知识诞生就自然的倾向人们之间的传递,所以知识诞生时教育也随之诞生。岩画下的智人辨识图画只是保证未来能够获得食物,知识传递比低等动物的本能只是跨越了一步,但知识表象毕竟已经开始完成了教育内容具备;早期人类语言文字萌芽期只有图画,传递的信息甚至不如一个汉字包含的内容,但师徒、知识这些教育要素已经具备;开始教育也许仅限于氏族亲人之间,而从家庭走出去的史前人类遇到其他人类语言不通,相互交流可以通过图画,在交流中修正促进文字诞生和知识发展,所以教育过程也是社会融合过程。
教育里面尤其强调“真善美”观念是在于知识和教育发展至今,其所蕴含的学习精神和探索精神已经成为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行为。但里面依然包含本能因素,反观最初的教育模式依然可以启示我们对目前的工作任务做出改进。
原初的教育在知识交流方面没有包含复杂的社会人们上下左右关系,人们在知识面前是同等的。人们在知识上的相互区别可以通过孔子与项橐的故事略窥一二,故事内容不必细说,强调的是孔子的“后生可畏”在肯定项橐的同时依然显露孔子内心的某种自负。知识方面的平等交流在教育上开始以师生平等、给予学生话语权出现,因为权威的话语权并不能对真理有决定权是古今中外所验证公认的。
在教育界普遍看到的是对园丁情节的削弱。究其原因在于知识的偶然性。像孔子并不知道会遇到项橐一样,教育者并不能预见学生不会成为科学家、思想家、领导人;同样,教育者也不能预见学生现在的某些天性对于他们未来的益处有多大。所以,简单教育不再会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因而,当社会普遍希望教育者像一只蜡烛而学生本身对教育过程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时,反观“真善美”是生发过程是存在现实意义的。所以说,现代教育首先是事业其次才是职业,选择教育首先是选择教育责任其次才是选择教育任务。
3、科技与教育
现代社会科技与教育的相互推动日益加强,如果考虑预见性,教育的未来是令人振奋的。
2016年截至目前最吸引人的科技事件是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在3月对战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时以4:1的总比分获胜。这一事件引起社会各个领域深层次的热议。人工智能的在各个社会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