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的想法为转移。下午2时,国防军西北方面军和空1师在得知宽幅面红外望远镜的巨大作战效果后,立即从迪化启动了四架歼击机,将全师20套宽幅面红外望远镜送到叶城前线,而差不多同时飞往叶城的,还有空1师1团以及2团的一个轰炸机大队。
下午3时,一队运输机群从迪化机场起飞,向叶城机场飞去。运输机上装载的,是燃烧弹和杀伤弹两种航空炸弹。
而在同一天时间,武爱华命令总装备部会同空军装备部,在一个星期内,对空1师、空2师所有作战飞机,全部换上最新的宽幅面红外望远镜。
早在19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了红外线;但红外热成像仪以及红外望远镜的出现,却是20世纪60年代。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中,约3000名英国士兵向阿军据点斯坦利港进攻,英军所有的枪支、火炮都装有红外夜视仪,而阿军却缺少这类装备;因此,作战双方英军的射击与炮击十分准确,而阿军却像无头苍蝇,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战役的最后,3000名英国人俘虏了14000名阿军士兵,成就了一场寡击众的胜利。
而中国国防军的宽幅面红外望远镜,将红外原理的军事运用提前了整整30年。
说起来也非常奇特,这种专用于飞机作战的“宽幅面红外望远镜”竟然是“功勋系统”中一款较低级的辅助作战设备。这种安装在高速运动战机上的红外望远镜,在后世肯定是有的,但会不会率先出现,武爱华却非常怀疑。
这个小小的发现,让武爱华感觉到,也许在选择“非常规路径”之后,系统出品的技术以及设备未必会遵循真实的历史逻辑,而极有可能是断裂式的、跳跃式的出现一些东西。
ps:第二更到。第三更估计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