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爱华要求各集团军一律要一视同仁,对于他们的不足要多给予帮助。不管任何人,都要服从国防军的整体需要,整体利益。
正是因为这种交叉编制,让国防军从三到六的扩编中,迅速地完成了整训任务,形成了战斗力。否则,粤军原来的三个军,最多只能看看家门,想要主动迎敌歼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当然,这与国防军比较成熟的政治工作也有密切的关系。旧中国的军队,除了什么主义之争外,还有什么闽粤、赣粤、川黔等地方派系以及什么保定系、黄埔系这类派系之争,部队,很难形成合力。在不同派系的配合作战之中,经常出现配合不力,动作不到位的情况。而武爱华则只讲民族与民生,这对全中国人都是一样的,对军队中任何一人都是一样的。如果谁露出了一点派系思想,那么对不起,请走人。
整训完成的国防军六大集团军,并不仅仅是军容军貌或思想的提升,在装备方面,也进行了改朝换代。
首先,将部队原来装备的毛瑟98k全部换成了半自动步枪。这个公开换装,既可以提升国防军单兵战斗力,更是武爱华为即将到来的二战打的“销售广告”。一个国家的军队,是否采用某一款武器,并不是说武器好就一定采购,而是要通过成本、战力、后勤等诸多方面的对比。将半自动步枪装备于各大集团军,正好可以检验这一武器在战场上的效果,为即将到来的全球销售做准备。
其次,每个集团军装备了1个直属“火箭炮旅”,每个陆战师装备了一个直属“火箭炮营”;同时减少了防空方面的火力。在武爱华的意识中,陆军,无论怎样防空,都处于弱势,以其这样,还不如多加强地面火力,陆军的防空,主要交给空军以及空军雷达部队;当然,每个陆战师的直属高射炮营(36门20mm高射炮)还是得以保留。
最后,在武爱华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国防军全军的步兵摩托化。
所谓摩托化步兵,是指全军步兵搭乘汽车、摩托等行军,进入战场时再步行进入战斗的步兵。而摩托化的更高级形式则是机械化步兵,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可以在车辆上投入战斗,运兵车名叫“步兵战车”,国防军装备的装甲运兵车也可以看成是“步兵战车”,但与后世正版的“步兵战车”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国防军此时摩托化是可能的,但要做到将每个师建成机械化步兵师甚至重型机械化步兵师,则力有不逮。再说,也没有必要。
因此,第6集团军第1师仅仅是装甲运兵车,就达到了1000辆以上!
“隆隆隆隆隆隆……”随着李扬敬大手一挥,马达开始轰响,大地开始震动,一条钢铁长龙沿着新筑就的闽粤公路,向北方驶去。
虽然第6集团军是第1个出发的集团军,但是,他们绝对不是最先抵达战场的部队。在李扬敬率军出发之后,余汉谋的第4集团军也在副军长高自龙的率领下,于18日下午从梅州出发,向北开去。
出发最晚的属于张斌贤的第2集团军,他们是次日即2月19日誓师出发的,但是,他们却是可能最先到达上海前线。因为,他们的出发地是龙岩,在空间距离上,相距可不止半天车程。
国防军三大集团军之所以都要举行誓师大会或出征仪式之后,才向北开去。这是武爱华和国防军高层经过精心研究而得出的“高调北进”策略。
两个月以前的“暴风雷霆”行动,国防军非常低调,低调到连基本上消灭了日军第32师团,都只得将“战功”让给黄维。
那时的低调,一是国防军整编根本就没完成,二是日军进展速度太快,国防军即便想派大部队上去,也不可能;三即是老蒋的态度一直不好,国防军不出兵也是要让老蒋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