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七百零九章 付总兵

第七百零九章 付总兵(2 / 4)

之人离他那些老朋友远点。

杨嗣昌进京师给皇献计,没过多久,杨嗣昌的继母丁氏去世,父亲杨鹤也病了,就丁忧回家守孝照顾老父亲去了。

如今继任山西宣大总督的叫梁廷栋,跟宣府总兵李国梁的名字很搭,一个是朝廷栋梁、一个是国家栋梁,反正是屋子里的两根大柱子,非常棒。

梁廷栋也是个很利害的人,崇祯三年加辽饷,就是他面临兵饷不济的情况下,建议崇祯在九厘银之外加了三厘。

当时朝臣都不愿加饷,说百姓已经很贫穷了,再加饷日子就过不去了。

梁廷栋告诉崇祯,他们放屁。

臣合计了九边军队,兵不过五十万,饷不过一千五百万,朝廷怎么可能连这点兵都养不起?

百姓贫穷跟辽饷那仨瓜俩枣没关系,是因为官员太贪,我就是官员我能不知道嘛。

朝觐、考满、行取、推升,每年弄一次少说要花五六千两,巡按查盘、访缉、馈遗、谢荐,多的能到三万两。

天下走一圈,这就数百万两出去了。

这种贪污腐败的风气不根除,就算不加派辽饷,百姓日子也苦的很。

所以现在朝廷的问题不是加不加辽饷,钱不够用它是必须要加的,首要矛盾是把中间商干掉,让百姓少交钱、国家多收钱。

崇祯很开心,这才是办事的能吏嘛,不能朕一说什么事,朝臣这不能办那不能办的,你当大臣你不得琢磨怎么办吗,难不成天下就烂着?

梁廷栋因为这个建议,得罪了很多人。

都是官员,这些常例都这么过来的,潜规则没人捅出来,不知道的圈外人就永远不知道,就比如皇。

你一说出来,皇觉得我们个个都贪,就你梁廷栋撇清了关系,叛徒,损人利己的王八玩意儿。

结果事情也并没有像梁廷栋想象中那样,遏制住贪婪风气。

他的本意是开源节流,但是有些想当然。

归根结底,只是他的身份地位,已经不需要考功来进步,所以了房就抽梯子。

这事并不好办,朝廷又不可能不考功,照梁廷栋这意思,朝廷就暂时先别选官了,反正选出来也是一堆废物,不如先拿这笔公务支出养兵。

关键它这笔地方摊派的钱本身就没在朝廷账,根本不进国库,地方就算把这笔摊派停掉,也开不出源。

然而遏制风气,它是需要朝廷再多养一批人,巡查也好、访缉也罢,反而要从国库多支出,也就是又开新流了。

所以这项政策在朝廷这,就只能算一半:你就说辽饷能不能征吧,好,梁廷栋说该征,必须征。

就跟杨嗣昌提出针对东虏西贼,封王杨麒、议和承宗、驻军朝鲜等一系列分化、遏制政策一样。

到崇祯那就只能办个封王杨麒,而且行动力非常强,立马就给办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毕竟。

议和丢脸,崇祯未必丢不了这个脸,但很多朝臣不能让崇祯丢脸。

驻军花钱,崇祯未必花不了这个钱,但很多朝臣不能让崇祯花这个钱。

唯有封王,仅消耗铜印一枚,使臣一位,大家都能接受。

甚至还意外消耗后金的金印一枚,使臣一位。

不光让自己少花钱,还能让后金多花钱,这不双赢吗?

虽然梁廷栋的建议并没能得到妥善执行,但他必然会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己巳之变时接任自杀的巡抚王元雅,如今又接任丁忧回家的杨嗣昌,一跃成为宣大山西三镇的总督。

付仁喜的情报,报告到梁廷栋这,新任总督才发现宣大还有这么一号手段通神的人物。

抬手就给朝廷奏一封,要把此人以督标总兵的官职,暂留宣大。

梁廷栋非常精明的人,就付仁喜这个朋友圈子,一眼就看出了付仁喜的真身。

逻辑很简单啊,宣大山西总督,

最新小说: 诸天:数值怪从北宋末年开始 将陨 上命昭唐 开局当替身,真千金在豪门杀疯了 蜀汉之庄稼汉 逃荒:我的系统能暴击抽奖 陆长生叶秋白 我在北宋吃软饭 穿越后,全家集体当逃犯 东北出马笔记